湘西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扶贫绩效评价
作者:
张家其;杨贺菲;朱烜伯;李强;何清华;...
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 ,2019年39(1):197-202,211 ISSN:1000-288X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10;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关键词:
三生共赢;扶贫绩效;贫困县;重点生态功能区
摘要:
[目的]探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能否协调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三者关系,以期实现扶贫资源的集中整合,寻求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扶贫开发的适宜模式。[方法]基于精准扶贫战略,结合三生共赢理论构建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计算2010—2016年研究区生产、生活、生态指数及扶贫综合成效指数。[结果](1)湘西州各县扶贫绩效不断提高,6a间扶贫成效综合指数增长2~4倍,尤其是在精准扶贫战略实行后,扶贫成效显著;(2)贫困区生产指数平均增长5.8倍,提高最快,但研究区不能偏重生产发展而忽略生活、生态方面的改善;(3)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的扶贫开发需要考虑区域特色,协调好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关系,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结论]湘西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的首要任务是摆脱贫困,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与改善生活条件同等重要。
语种:
中文
展开
结合POI数据的道路自动选取方法
作者:
徐智邦;王中辉;闫浩文;武芳;段晓旗;...
期刊: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年20(2):159-166 ISSN:1560-8999
作者机构:
[徐智邦; 王中辉; 闫浩文; 孙立] 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徐智邦; 王中辉; 闫浩文; 孙立] 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武芳] 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段晓旗]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道路自动选取;POI数据;语义特征;地图综合
摘要:
人们对道路重要性的认知与道路周边设施有重要关系,针对现有地图综合道路选取方法中对语义特征考虑不足的问题,将POI数据引入到道路的语义特征分析中,提出一种综合考虑道路空间特征和语义特征的道路综合自动选取方法。首先,结合POI位置数据构造了道路语义特征度量的3个新参量:设施点密度、重要设施比率和专题设施比率;然后,与道路长度、连接值、总深度值、平均线密度等反映道路几何、拓扑和分布特征的度量参量一起,通过归一化和熵值法赋权进行整合计算,得到道路重要性值;最后,综合考虑道路重要性值、道路stroke构成和stroke连通度的约束条件进行道路的分步选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留主要道路、保持道路分布疏密特征和道路连通性的同时,较好地顾及了道路的语义特征信息。
语种:
中文
展开
后现代旅游理念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以长沙县开慧镇为例
作者:
杨金华;章锦河;陆佩雯;胡欢;李克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年28(6):1287-1295 ISSN:1004-8227
作者机构:
[杨金华; 章锦河; 胡欢]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陆佩雯; 李克强]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新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产品;开慧镇
摘要:
后现代旅游理念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观。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采用实地研究与问卷调查方法,以长沙县开慧镇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1)后现代旅游是对现代旅游的继承性发展,后现代旅游需求是多样、复杂、甚至矛盾的,目前很难统一界定; (2)总体来看,后现代旅游产品开发应该秉持绿色自然、情感体验、个性本我、健康公平等理念; (3)开慧镇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现有产品开发存在游客参与度不高,消费水平偏低,产品认知程度不一,新媒体营销收效甚微等问题; (4)探索性地设立了由13个影响因子组成的指标体系,依据对游客的重要性程度将权重划分为高、中、低3个层级,并以此作为产品开发的参照; (5)提出了加强“大地艺术类”“儿童旅游类”“农家体验类”“户外休闲类”4类后现代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今后,有必要加强对“后现代”或“跨现代”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研究。
语种:
中文
展开
南京江北地区下蜀黄土粒度分形与全新世环境演变
作者:
毛龙江;刘晓燕;许叶华
期刊:
中国沙漠 ,2006年26(2):264-267 ISSN:1000-694X
作者机构:
[毛龙江; 许叶华] 南京大学;[刘晓燕] 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系
关键词:
分形;环境演变;全新世;下蜀黄土;南京江北
摘要:
根据分形理论,对南京江北下蜀黄土剖面不同层位样品进行分形维数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粒度的分形维数与黄土和古土壤层位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沉积和成壤环境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全新世最适宜期(8500-3100aBP)发育的古土壤层位(S0)分形维数最高,其维数平均值为2.7237,明显高于全新世晚期(3100aBP)形成的表土层(Ts)和末次冰期堆积的黄土层(L1)分形维数,其平均值分别为2.3823、2.351,全剖面维数平均值则为2.5063,造成它们的差别可能是由于受到不同的成壤强度影响导致土壤颗粒分选性差异所致。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曾灿;窦银娣;刘沛林;陈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2018年37(5):677-687 ISSN:1007-6301
作者机构:
[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曾灿]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曾灿]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三生”空间;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驱动机制;江永县兰溪村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从“三生”空间视角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基于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PRA)、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制,结果如下:①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三生”空间的系统耦合特征。认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在空间上要实现生活空间宜居、生产功能协调和生态空间优美,这与“三生”空间系统目标和特征非常契合;②从“三生”空间演变特征来看,兰溪村生活空间由血缘集聚向外围扩散转换,生产空间由农业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生态空间由外部整体收缩向内部斑块化发展。“三生”空间演变过程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过程,“三生”空间逐渐由传统的人居空间向新型复合空间转变;③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是在旅游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引导、空间行为转变和自组织反应力的内外双重驱动作用下的结果,内力驱动主要集中在农户生活空间结构特征上的延续与转化,外力驱动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态空间结构的转型与更替。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胡焕庸线”东西两侧能源消耗空间格局的系统动力学模拟
作者:
赵莎;胡最;郑文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2021年40(08):1269-1283 ISSN:1007-6301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胡焕庸线;能源消耗;空间格局;SD模型;GM(1,1)模型;网格化;情景模拟
摘要:
"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特征的真实写照,科学地刻画了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基本特征。定量模拟该线东西两侧能源消耗的空间格局可以为国家实现能源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论文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2014年),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 SD)与灰色模型构建了胡焕庸线能源消耗空间格局预测模型(HLECSM-SD);再以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50 km×50 km空间格网,模拟2020年并预测2021—2025年"胡焕庸线"东西两侧能源消耗的空间格局,设置3种情景方案分析中国能源消耗情况。结果表明:(1) HLECSM-SD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2)全国能源消耗总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3)该线两侧的能源消耗量增长率曲线变化趋势一致,且东侧的增长率低于西侧。(4)在胡焕庸线东侧,煤炭消耗量具有"北部多、南部少"的空间特征,这与中国煤炭资源蕴涵量的空间格局一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耗量具有"东部多、中部少"的空间特征,这是由各省区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及产业结构等因素共同决定的。(5)在情景设置中,不同影响因子对能源消耗量影响程度不同。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认知——以杭州市芹川村为例
作者:
陈驰;李伯华;袁佳利;余雯
期刊:
经济地理 ,2018年38(10):234-240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湖南, 衡阳, 421002;[陈驰; 李伯华; 袁佳利]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湖南, 衡阳, 421002;[余雯]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句法;空间形态认知;文化景观;人居环境;芹川村
摘要:
传统村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历史沉淀,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句法和认知意象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资料,解读了芹川村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芹川村空间整合度与空间认知意象呈正相关;(2)芹川村内部空间可理解度较低,很难快速通过局部空间形态理解整体空间布局;(3)村落公共空间认知程度较高,且均布局在芹川溪两侧整合度值偏高的轴线上。针对芹川村空间形态问题和空间认知偏差,从优化村落空间肌理、保持公共空间活性、提取文化景观基因以及完善对外交通网络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对策。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的特征及其识别
作者:
胡慧;胡最;王帆;易臻照
期刊:
经济地理 ,2019年39(8):216-223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胡慧; 王帆]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胡最; 易臻照]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信息链;识别;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保护
摘要:
"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传承"等社会经济战略给传统聚落的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使得其景观特征识别、价值特征挖掘与保护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基因信息链可以理解为传统聚落空间中的不同景观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线状空间结构,文章从功能属性、形态结构、要素分布和等级地位等方面分析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的分类、特征和意义。其次,结合面向对象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句法等方法构建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的定量识别方法。最后,文章以湖南省衡山县萱洲古镇为案例进行了研究,相关分析表明:萱洲古镇的景观基因信息链在功能属性上属于典型的传统商贸型,在形态结构上属于条状型结构,过江码头巷—下河街是萱洲古镇主要的景观信息廊道,整体格局受到地形、河流、宗教思想及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曾灿;刘沛林;窦银娣
期刊:
经济地理 ,2019年39(8):153-159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李伯华; 曾灿; 刘沛林; 窦银娣] 衡阳师范学院.“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社会文化;转型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
摘要: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是生态学、地理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文章阐释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构成、内在机制和阶段判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开放系统,系统的转型升级和质的飞跃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转换。在基础上,借助生态群落演替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方法,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阶段分为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并构建了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背景下,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和动力机制,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意义。
语种:
中文
展开
衡阳盆地红土剖面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作者:
熊平生
期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年32(1):92-97 ISSN:1003-7578
作者机构:
[熊平生]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红土;高兴剖面
摘要:
以4cm为间距,采集衡阳盆地高兴剖面86件土样进行了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剖面V、Ga、Th、Rb、Sr、Nb、Y、Ba、Cu、Pb、Cs、Zr、Mo、As等14种微量元素含量由底部往上呈现较高-低-最高的变化趋势,以124cm为界,剖面上部微量元素含量为高值区,下部为相对低值区。该特点对红土沉积时期的气候具有一定指示意义。2)在红土化学风化沉积过程中,V、Rb、Ga、Ba、Nb、Zr、Sr、Cu、Y、Th等元素间具有较好的相似性,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指示了它们的地球化学行为具有相对一致性;而Ni、Co、Zn元素与其他微量元素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表明了它们产生较为明显的分异。3) Sr /Ba、Sr /Cu和Rb /Sr值结合可以作为古气候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其比值变化表明了衡阳盆地古气候经历了由温暖湿润向温凉干燥变化的趋势。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型工业化与湖南产业结构调整
作者:
邱文彬
期刊:
生产力研究 ,2004年(7):113-115 ISSN:1004-2768
作者机构:
[邱文彬] 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湖南省工业经济;信息化
摘要:
目前湖南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发展新型工业继续完成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是湖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型工业化对湖南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然后对当前湖南新型工业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就湖南今后新型工业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具体对策措施.
语种:
中文
展开
绿色高等师范院校的创建——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中心
作者:
申秀英;刘沛林
期刊:
教育评论 ,2006年(3):88-91 ISSN:1004-1109
作者机构:
[申秀英] 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刘沛林]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绿色教育;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创新
摘要:
绿色教育正逐渐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大主题,绿色院校的创建也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当今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优化实施绿色教育,积极有效地创办绿色学校,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创建绿色大学的活动,更应值得思考.
语种:
中文
展开
景观基因信息链视角的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研究——以上甘棠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刘敏;刘沛林;窦银娣
期刊:
人文地理 ,2020年35(04):40-47 ISSN:1003-2398
作者机构: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421002;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大连116029;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衡阳421002
关键词:
景观基因信息链;风貌特征;传统村落;上甘棠村
摘要:
传统村落风貌研究历来是建筑学、景观学和规划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地理学视角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试图以中国传统村落上甘棠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借助景观基因理论对村落进行风貌景观基因识别和提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传统村落风貌景观基因信息链,并对其四要素(景观信息元、景观信息点、景观信息廊道和景观信息网络)的风貌特征进行了解析,结果显示:(1)上甘棠村整体风貌景观基因保存度较好,具有巨大历史文化研究价值;(2)上甘棠村的内在文化基因,即风貌景观基因信息元内涵丰富,但未得到有效传承;风貌特征保存度较差;(3)上甘棠村风貌景观基因信息点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样,整体上人文风貌景观基因信息点的保存度要好于自然风貌景观基因信息点;(4)作为联接通道的风貌景观基因廊道保存相对完整,但存在局部松动、断裂等现象;(5)风貌景观基因信息网络整体保存度一般,局部装饰受损度非常严重,需要尽快修补。未来应加强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的数字化研究,可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精准化的修复方案。
语种:
中文
展开
不同类型传统村落脆弱性比较研究
作者:
邹君;刘媛;刘沛林
期刊:
人文地理 ,2020年35(04):56-63,120 ISSN:1003-2398
作者机构:
“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衡阳421008;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衡阳421008;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117
关键词:
传统村落;脆弱性;分类;定量评价;三角图法
摘要:
以湘南地区作为研究单元,多元化获取数据,运用\"敏感—暴露—适应\"分析框架和数理模型评价法对3种类型、6个村落的脆弱程度和致脆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务工型强脆弱、工贸型中脆弱、旅游型微脆弱;②旅游型和工贸型属复合E-A致脆类型,务工型属均衡E-A-S致脆类型;③务工型的敏感性远大于其他类型,民俗文化和村落居民是主要敏感因子;④旅游型为强暴露、工贸型为中暴露、务工型为微暴露。城镇化和旅游开发是主要暴露因素;⑤旅游型的适应性最高,工贸型次之,务工型最差;⑥不同类型村落的致脆短板因素差异较大。
语种:
中文
展开
南方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及其驱动因子——以衡阳盆地为例
作者:
周松秀;田亚平;刘兰芳
期刊:
生态学报 ,2015年35(6):1991-2002 ISSN:1000-0933
通讯作者:
Zhou, S.X.
作者机构:
[周松秀; 田亚平; 刘兰芳] 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通讯机构:
Department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Management,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China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驱动因子;主成分分析;衡阳盆地
摘要: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南方丘陵区是典型的水稻农业区,研究其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尤为重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衡阳盆地农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不同适应能力区的适应性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适应能力的分布规律为衡阳市区最高,各县域适应能力呈现出盆地中部低、四周高的分布规律。不同适应能力区适应性驱动因子各异,高适应能力区主要驱动因子是经济条件,水热配合条件和灌溉设施是较高适应能力区的主要驱动因子,低适应能力区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人口规模和水土保持,热量和地形条件是极低适应能力区的主要驱动因子。高适应能力区因以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为主要驱动因子具有短暂性,较高适应能力区以良好的水热配合条件和灌溉设施作为驱动因子具有可持续性,因而较高适应能力区的发展潜力超过高适应能力区。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GIS的衡阳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
作者:
王鹏;赵莹;田亚平
期刊:
水土保持研究 ,2009年16(4):24-29 ISSN:1005-3409
作者机构:
[王鹏; 赵莹; 田亚平] 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系
关键词:
脆弱性;生态环境;层次分析法;衡阳市
摘要:
从研究衡阳市生态环境形成的客观条件入手,研究了衡阳市的7个县或县级市生态环境脆弱性4个方面的影响闪素,确定了8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评价指标对应的相对权重,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模型得出各个评价单元相应的生态环境脆弱性量化值.评价结果将其生态环境分为5类:极端脆弱区(衡阳县)、严重脆弱区(衡南县和祁东县)、中等脆弱区(衡东县)、轻度脆弱区(常宁市)和潜在脆弱区(衡山县和末阳市),并借助GIS软件得出了衡阳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图.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衡阳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对策.
语种:
中文
展开
江西上饶县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作者:
王鹏;黄贤金;张兆干;杨肇卫
期刊:
资源科学 ,2004年26(2):115-122 ISSN:1007-7588
作者机构:
[王鹏; 黄贤金; 张兆干]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杨肇卫] 上饶市国土管理局
关键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变化;农户;江西省上饶县
摘要:
文章在分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江西省上饶县为例,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和集中化趋势,并着重通过构建土地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和农地利用变化强度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研究了江西省上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①由于农产品价格变化所导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近年来上饶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阶段一致性特征;③不同产值经济结构的差异性,使得农户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存在差异,从而使得区域内部土地利用变化的程度也不一致;④上饶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由于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单位土地面积的收益差距明显增大,导致农业内部耕地、园地、林地和水域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由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农用地尤其是耕地(水田)面积不断减少,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据此,作者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语种:
中文
展开
衡阳盆地红土沉积和河流沉积中砾石的形态特征
作者:
熊平生
期刊:
海洋湖沼通报 ,2017年(4):122-127 ISSN:1003-6482
作者机构:
[熊平生]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衡阳盆地;形态特征;砾石;沉积物
摘要:
本文以衡阳盆地红土沉积砾石和河流沉积砾石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两种沉积物中砾石的粒度、球度、扁度、表面形态。研究表明,红土沉积砾石和河流沉积砾石表面次圆形、撞击坑、次棱角出现的机率存在明显差异,砾石b轴值、c轴值的分布频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河流沉积砾石球度值比红土沉积物中砾石好,红土沉积砾石的扁度值变化幅度比河流沉积砾石要宽,扁度值分布更为集中。由此推测,河流沉积砾石的形态特征和红土沉积砾石有明显的差异,红土沉积砾石与湘江河岸沉积砾石的沉积环境不相同。
语种:
中文
展开
花岗岩风化壳崩岗侵蚀剖面风化强度和粒度分布特征
作者:
熊平生;袁航
期刊:
水土保持研究 ,2018年25(2):157-161 ISSN:1005-3409
作者机构:
[熊平生; 袁航]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花岗岩风化壳;崩岗侵蚀;风化强度;粒度组成
摘要:
结合粒度法和化学风化指标法分析了花岗岩风化壳崩岗侵蚀剖面,结果显示:(1)粒度组成以粉砂砾组分最多,平均值为52.52%,砂砾组分为38.38%,黏粒组分最少,平均值为9.09%。4~63 µm粉砂粒组分分别与<1 µm细黏粒组分、<4 µm黏粒组分正相关性较好;>63 µm的砂砾组分与中值砾径呈显著正相关性,与<1 μm细黏粒组分、<4μm黏粒组分、4~63 µm粉砂粒组分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剖面580~780 cm深度可能是崩岗侵蚀起源区域。 (2)化学蚀变指数CIA、风化淋溶系数BA、残积系数Ki和退碱系数Bc一致表明,崩岗侵蚀剖面的化学风化程度高。风化强度从底部往上呈现先小幅度递减而后波动递增的变化趋势。(3)风化参数指标和粒度线性相关性分析得知,化学风化作用强度增强,<1 µm细黏粒组分、<4 μm黏粒组分、4~63 µm粉砂粒组分增加,>63μm砂砾组分减少。化学风化作用减弱,<4 μm黏粒组分、4~63 µm粉砂粒组分减少,>63μm砂砾组分增多。
语种:
中文
展开
氮沉降对杉木人工幼林土壤溶液可溶性有机物质浓度及光谱学特征的影响
作者:
元晓春;陈岳民;袁硕;郑蔚;司友涛;...
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2017年28(1):1-11 ISSN:1001-9332
作者机构:
[陈岳民; 袁硕; 司友涛; 林伟盛; 元晓春; 郑蔚; 杨玉盛]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陈岳民; 袁硕; 司友涛; 林伟盛; 元晓春; 郑蔚; 杨玉盛] Cultivation Bas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umid Subtropical Mountain Ecology, Fuzhou 350007, China;[元志鹏] School of Urban and Tourism,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0, Hunan, China
关键词:
氮沉降;土壤溶液;可溶性有机物质;红外光谱;三维荧光
摘要:
为探究氮沉降对亚热带杉木人工幼林土壤溶液可溶性有机物质(DOM)浓度及光谱学特征的影响,采用负压法,对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溶液DOM进行了2年的动态监测及光谱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氮沉降显著减少了各土层土壤溶液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增加了芳香化指数(AI)及腐殖化指数(HIX),但对可溶性有机氮(DON)无显著影响.土壤溶液DOM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动,夏秋季显著高于春冬季.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森林土壤溶液DOM在6个区域的相似位置存在吸收峰,其中1145~1149 cm~(-1)的吸收峰最强.三维荧光光谱表明,DOM主要以类蛋白质物质(Ex/Em = 230 nm/300 nm)和微生物降解产物(Ex/Em = 275 nm/300 nm)为主,施氮使0~15 cm土层类蛋白质物质减少.氮沉降可能主要是通过降低土壤pH、抑制土壤碳矿化和刺激植物生长等途径显著抑制土壤溶液DOC浓度,而表层被抑制的DOC成分以类蛋白质物质和羧酸盐物质为主.氮沉降短期可能有利于土壤肥力的储存,但随着氮沉降量的积累,土壤中营养物质将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