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al change since mid-Pleistocene recorded in Shangshan achaeological site of Zhejiang
作者:
Mao Longjiang* ;Mo Duowen;Jiang Leping;Jia Yaofeng;Liu Xiaoyan;...
期刊:
地理学报:英文版 ,2008年18(2):247-256 ISSN:1009-637X
通讯作者:
Mao Longjiang
作者机构:
[Mao Longjiang; Li Minglin; Shi Chenxi; Mo Duowen] Peking Univ, Coll Urban & Environm Sci, Beijing 100871, Peoples R China.;[Jiang Leping] Zhejiang Prov Inst Cultural Rel & Archaeol, Hangzhou 310014, Peoples R China.;[Jia Yaofeng] Shaanxi Normal Univ, Dept Tourism & Environm, Xian 710062, Peoples R China.;[Jia Yaofeng] Hengyang Normal Univ, Dept Resources Environm & Tourism, Hengyang 421008, Peoples R China.;[Zhou Kunshu] CAS,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100029, Peoples R China.
通讯机构:
[Mao Longjiang] P;Peking Univ, Coll Urban & Environm Sci, Beijing 100871, Peoples R China.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change;reticulate red clay;TL/OSL dating;mid-Pleistocene;Shangshan culture;Zhejiang
摘要:
At about 173 ka BP of the late period of mid-Pleistocene, the second terrace of the river had been formed as a result of uplift happening in Shangshan area because of the climate, sea level change and tectonic action. Between 173–75 ka BP, aeolian deposited on the terrace, a layer of reticulate red clayey soil about 80–100 cm thick deposited and developed under the warmer and higher temperature. In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the drop of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precipitation induced the dust-storms increased, A layer of Xiashu loess about 1.0–1.5 m thick accumulated on Shangshan terrace in the last glacial, which has the reticulate red clayey soil buri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Holocene (11500 a BP-), temperature went higher gradually and precipitation got more, the pre-persons moved on the Shangshan terrace (11,400–8600 a BP),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can connect the paleolithic culture with Neolithic culture. It could be assumed from the results th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the home of rice cultivation, too. The lower place to the west of the Shangshan site experienced the two cycles process of the fluvial facies and the lacustrine facies, indicating that the water source of the pre-historical Shangshan is the river water or lake water. Two AMS 14C age proved the water source disappeared more than 1000 years ago.
语种:
英文
展开
衡山名茶生产与观光茶业研究
作者:
杨载田
期刊:
经济地理 ,2000年20(06):118-120,124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杨载田]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旅游系
关键词:
衡山;名茶生产;观光茶业;茶文化;旅游资源
摘要:
名山出名茶。名山名茶往往又伴随有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本文以茶为题 ,特就衡山名茶生产与观光茶业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初步探讨。
语种:
中文
展开
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探索——以紫鹊界、上堡和联合梯田系统为例
作者:
胡最;闵庆文;刘沛林
期刊:
经济地理 ,2018年38(2):180-187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胡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胡最; 刘沛林] 传统村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湖南衡阳421002;[胡最; 刘沛林]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中国湖南衡阳4210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闵庆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基因;稻作梯田系统;紫鹊界梯田;上堡梯田;联合梯田
摘要:
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了合理的农业景观和生产系统,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识别其文化景观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当前尚缺乏有效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方法,文章借鉴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概念,以中国南方的紫鹊界梯田、上堡梯田和联合梯田为案例,探索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识别范畴、依据、指标和方法等理论问题,系统地总结了前述案例的主体基因特征、附着基因特征和相似性基因特征。研究表明,引入文化景观基因分析方法,有望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分析方法体系,理解不同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的独特文化景观特征,为我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和保护等提供方法支持。
语种:
中文
展开
蜂粮中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酸耐高糖特性的分析
作者:
张言周;王爽;李韵雅;蔡宇杰;廖祥儒
期刊: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7年36(4):410-415 ISSN:1673-1689
作者机构:
[张言周; 王爽; 李韵雅; 蔡宇杰; 廖祥儒] 江南大学
关键词:
芽孢杆菌;蜂粮;蜂花粉
摘要:
为丰富人工发酵蜂花粉生产蜂粮的菌种资源,从天然蜂粮中筛选芽孢杆菌。通过平板涂布法从中蜂蜂粮样品中分离产芽孢的细菌,利用16S rRNA基因同源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分析其耐酸耐高糖特性。共分离到16株隶属于Bacillus tequilensis、Bacillus aerophilus、Fictibacillus nanhaiensis、Bacillus sonorensis、Lysinibacillus xylanilyticus、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Bacillus invictus、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的芽孢杆菌。其中10株菌能在低酸和高糖条件下正常生长,菌株Br7、Br9和Br11的芽孢生成量较少,有潜力应用于人工发酵蜂花粉制备蜂粮。
语种:
中文
展开
文化景观基因理论对耒阳“江头贡茶文化园”的规划探索
作者:
罗一墩;肖洒;胡最;郑文武;尹影
期刊:
经济地理 ,2016年36(8):202-208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罗一墩; 肖洒]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胡最; 郑文武] 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尹影] 湖南工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
关键词:
茶文化;耒阳江头贡茶;文化景观基因;价值特征挖掘;规划设计
摘要:
针对当前茶文化园的规划设计中缺乏系统的文化特征挖掘理论和方法支持的现状,以耒阳江头贡茶园的规划设计为例,首先结合文化景观基因理论深入阐述了江头贡茶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取了江头贡茶文化的景观基因。其次,根据提取的江头贡茶文化景观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江头贡茶文化园的规划设计方案,并详述了其规划思想、设计原则和主体特征。文章结合文化景观基因理论探索传统茶文化价值特征的开发与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我国传统茶文化及其产业化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语种:
中文
展开
洞庭湖流域下落雨滴蒸发研究
作者:
黄一民;宋献方;何清华;章新平
期刊:
地理科学 ,2018年38(8):1364-1369 ISSN:1000-0690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黄一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宋献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关键词:
过量氘;下落雨滴蒸发;洞庭湖流域
摘要:
通过在亚热带季风区内的洞庭湖流域对降水事件取样以及气象资料的收集,采用降水同位素对流域下落雨滴蒸发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流域不同季节大气水线的理论斜率均高于观测斜率,由此可判断形成流域降水的雨滴在下落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蒸发。进一步计算表明流域下落雨滴的蒸发比率介于0.21%-19.29%之间,蒸发比每增大1.0%,过量氘(d)将减小1.38‰。从主要影响下落雨滴蒸发的气温、湿度和雨滴直径来看,流域下落雨滴蒸发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雨滴直径呈显著负相关。另外,流域下落雨滴蒸发随降水量增大呈指数函数递减,其并非指示降水量直接影响雨滴的蒸发,而是湿度、雨滴直径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语种:
中文
展开
对湖南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作者:
罗文;陆林
期刊:
经济地理 ,2003年23(4):491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罗文]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系;[陆林] 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区域特色经济;农村现代化
摘要:
城镇化是湖南实现农村工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小康目标的现实途径,是湖南省实现小城镇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基础性工作之一.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是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是湖南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开篇之作.文章首先分析湖南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了小城镇在湖南省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后提出湖南小城镇建设的具体思路.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世纪初中国生态旅游面临的挑战
作者:
邹君;杨玉蓉
期刊:
生态经济 ,2004年(8):50-53 ISSN:1671-4407
作者机构:
[邹君; 杨玉蓉] 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关键词:
中国旅游经济;生态旅游;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新旅游产品
摘要:
作为一种产生于上世纪末的新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形式,它更是一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指导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理念.本文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分析了我国在新世纪初发展生态旅游将要面临的一些挑战.
语种:
中文
展开
多因素约束的城市空间扩张元胞自动机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作者:
胡最;王慧
期刊: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年22(3):616-627 ISSN:1560-8999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衡阳421002;萨尔茨堡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系,奥地利萨尔茨堡5020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张;城市化;约束因素;元胞自动机;模拟;特征;精度;衡阳主城区
摘要:
城市空间扩张是复杂的社会经济进程,伴随着人口、政策和城市要素向外推进等现象,是评判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 CA)是可以模拟事物发展演化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有效揭示城市空间扩张过程的特征和机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Geo-CA的内涵与特征,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考虑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多因素制约的城市空间扩张过程元胞自动机模拟模型(Multi-factors Constrained Expanding Simulation CA, MCES-CA)。结合多期LANDSET影像、DEM和规划数据等数据源,论文构建并实现了MCES-CA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经检验,MCES-CA的模拟精度总体达89.24%。模拟结果显示衡阳主城区的空间扩张具有多方向、多阶段的特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制约。本文研究表明,MCES-CA是一种简洁、易实现且高效的城市空间扩张模拟工具,今后应该结合人工智能方法提高模拟结果的精度。
语种:
中文
展开
生态脆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江西省上饶县为例
作者:
王鹏;黄贤金;张兆干;杨肇卫
期刊: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39(6):814-821 ISSN:0469-5097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西省上饶县国土管理局 南京;210093;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系;421008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变化;马尔柯夫模型;农户
摘要:
研究了生态脆弱区(江西省上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农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基本特征.通过建立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马尔柯夫过程模拟模型,进行了农户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农业土地用途相互转换分析,并对土地利用变化演变趋势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上饶县在未来的10年内,耕地资源仍将继续减少,其中水田减少的速度有所减缓,但旱地减少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同时,在农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引导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各种地类的相互转换,如茶园变果园、桑园变旱地等,势必引起土地覆被的变化,从而可能导致生态脆弱环境下的水土流失;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宏观政策改革时期,使得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的频率加快,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户忽视了农业生产的持续投入,造成土壤地力退化.据此,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语种:
中文
展开
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湖南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
作者:
邹君;段维维;邓运员;刘沛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年40(1):145-152 ISSN:1000-0275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人居环境学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
关键词:
农村生活水资源;供水系统;用水系统;护水系统;居民感知;脆弱性;定量评价
摘要:
从居民感知视角出发研究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问题是不同于传统水资源脆弱性研究的一种新思路。结合传统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内涵和感知理论,提出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感知脆弱性的概念,构建基于居民感知的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5大地理单元、22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的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的感知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湖南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的感知脆弱性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脆弱性不明显;湖南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的感知脆弱性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分异性,湘中和湘西地区脆弱性最为显著,湘南和湘北两区脆弱性最不明显;用水系统和护水系统是湖南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主要贡献因素。5大地理区的脆弱性致脆因素差异明显,湘西地区以供水系统和护水系统的脆弱性较为明显;湘中地区的用水系统和供水系统相对最为脆弱;湘北、湘南和湘东地区三大系统发展比较均衡,均表现为低脆弱。
语种:
中文
展开
利用多分类器集成进行遥感影像分类
作者:
郑文武;曾永年
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1年36(11):1290-1293 ISSN:1671-8860
通讯作者:
Zheng, W.(zhwenwu@163.com)
作者机构:
[Zeng, Yongnian; 郑文武] Department of Survey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outh Lushan Road, Changsha 410083, China;[郑文武]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165 Huangbai Road, Hengyang 421008, China
通讯机构:
Department of Survey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outh Lushan Road, China
关键词:
分类;多分类器集成;全信息相关度;遥感
摘要:
基于信息相关理论,根据相关度值动态调整分类器的组合和权重,建立了新型的多分类器集成规则,并应用于决策树分类器、BP人工神经网络分类器和SVM分类器的集成。通过对长沙城区TM影像的分类实验发现:①三种分类器的分类结果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水体区的差异像元最少,占水体总像元的15.12%,建设用地区的差异像元最多,占建设用地区像元的54.93%;②三种分类器均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总体精度均超过了74%,而且分类器各有优势,决策树分类器能够较好地分出水体和建设用地,BP分类器能够较好地分出水体和林地,SVM分类器对水体、林地和建设用地均有较高的分类精度;③基于全信息相关度的多分类器集成分类法明显地提升了分类结果的精度,分类精度达到了85.71%,Kappa系数达到了80.56%。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作者:
李伯华;罗琴;刘沛林;张家其
期刊:
经济地理 ,2017年37(9):207-214,232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 郑州, 451150;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 衡阳, 421002;[李伯华]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 郑州, 451150;[罗琴]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传统村落;知识图谱;中国
摘要:
以1989—2015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对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传统村落研究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核心关键词等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①传统村落研究群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已形成了一批学术代表;②传统村落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其次分布于研究院所、林业局等机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不太紧密;③“旅游开发”、“空间形态”、“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等是近年来传统村落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传统村落研究大致沿着5个方向发展,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在新的国内形势下,传统村落的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和实践路径研究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影响因子研究
作者:
邹君;朱倩;刘沛林
期刊:
经济地理 ,2018年38(12):219-225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8;“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湖南, 衡阳, 421008;[邹君; 刘沛林]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8 “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湖南, 衡阳, 421008;[朱倩]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8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古村镇;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建筑材料;旅游开发与保护;解释结构模型
摘要:
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获得相关数据,从'内损性—暴露性'两个维度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影响因子集,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对所构建出的16个因子进行分析,绘制出多级递阶有向图。依据解释结构模型图显示的分层结果得出各脆弱性影响因子间的层次结构关系。结果显示:(1)拆旧建新、传统技艺逐渐失传、旅游开发增加古村落保护资金、洪涝和火灾等威胁古村落的长期保护是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的表层直接影响因子。(2)建筑材料抗损性弱、村落人口空心化、村落人口结构改变、旅游开发对传统建筑的破坏以及旅游开发弱化村落气息和氛围是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的间接影响因子。(3)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不太认同、旅游开发导致村落环境压力增大和商业气息变浓是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的决定性影响因子。(4)当地政府对古村落的重视不够、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不强以及快速城镇化对古村落带来的冲击是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的深层次影响因子。
语种:
中文
展开
南诏农业地理简论
作者:
罗文;陈国生
期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998年(6):32-36
作者机构:
[罗文] 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
关键词:
唐代南诏农业;土地开发;农作物分布;农业区域
语种:
中文
展开
衡阳市区高兴剖面红土化学风化强度与物源分析
作者:
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
期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年31(7):74-78 ISSN:1003-7578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衡阳, 421002;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熊平生]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衡阳, 421002;[袁道先; 谢世友]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关键词:
红土;化学风化强度;物源;衡阳市区
摘要:
为研究衡阳市红土风化强度和原始物质来源,对高兴剖面86件样品进行了元素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 1)地球化学参数CIA、BA值指示,风化强度由底部往上呈现减弱趋势,高兴剖面上段(72cm以上)为中等风化强度,下段(72cm以下)为强烈化学风化程度。2)元素UCC标准化曲线显示,元素Na、Ca、Mg、K和Sr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亏损,AI和Fe为轻度富集,暗示了红土剖面曾经遭受了Na、Ca、Mg、K化学风化。3) A - CN - K风化趋势图指示,不同土层在物质组成上具有高度均一性,剖面风化过程发展到K元素迁移阶段,风化作用以伊利石和钾长石风化为特征; 4)常量元素比值显示,高兴剖面红土与衡山花岗岩风化壳元素比值曲线相近似,微量元素La /Co、Th /Cr比值与酸性来源细粒沉积物比值参数范围较吻合,说明了高兴剖面红土可能与花岗岩风化壳同源。
语种:
中文
展开
湖南省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选择研究
作者:
陈国生;刘小凤;蒋淑玲;丁翠翠;郭庆然;...
期刊:
经济地理 ,2019年39(5):191-197,206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陈国生] 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刘小凤]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蒋淑玲]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丁翠翠]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郭庆然]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协调发展对策;湖南省
摘要:
乡村发展不仅要全面发展,更要各方面协调发展,所以各方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文章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湖南乡村振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协调发展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这五方面之间存在着正向交互效应;“产业兴旺”是五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宜居、生活宽裕”对生态宜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影响相对较弱,但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据此,给出推进湖南乡村振兴建设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对策。
语种:
中文
展开
红土和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比
作者:
熊平生
期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年32(4):160-164 ISSN:1003-7578
作者机构:
[熊平生]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红土剖面;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摘要:
对比分析了4个红土剖面、3个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⑴常量元素组分皆以SiO_2、Al_2O_3和Fe_2O_3为主,三者平均总量红土高于黄土。黄土易溶组分中Na_2O、MgO和CaO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红土,难溶组分中Fe_2O_3、Al_2O_3的含量低于红土。⑵常量元素线性回归表明,黄土、红土Al_2O_3与Fe_2O_3表现为明显的正相关,SiO_2分别与Al_2O_3、Fe_2O_3表现为明显的负相关,红土常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弱于黄土。 ⑶ UCC标准化显示,红土、黄土Si元素分布在1.00附近,亏损或富集不明显。投影点在风化趋势线上的分布表明,黄土处于化学风化过程的早期阶段,红土已经进入化学风化过程的中晚期阶段。⑷常量元素比值分析表明,洛川黄土、信阳黄土和武威黄土物源的相近性,松木红土、汤溪红土、川西红土和向阳红土物源的复杂性。
语种:
中文
展开
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作者:
李伯华;郑始年
期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年32(8):87-92 ISSN:1003-7578
作者机构:
[李伯华; 郑始年]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李伯华]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人居环境;评价;空间分异;汾河流域
摘要:
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影响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地形、气候、植被、水文、交通和GDP作为评价指标。基于GIS空间分析平台,构建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揭示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及空间差异特征。研究表明: 1)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位于29.98~ 79.7之间,均值为52.5,整体上从南向北,从河谷盆地向山地丘陵适宜性逐渐降低;适宜和较适宜区占汾河流域总面积的36%,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5%;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大,约占49%,人口约占38.39%;临界适宜和不适宜区比率最小; 2)不同地区人居环境主导制约因素不同。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较高的盆地谷地地区,植被指数和水文条件是其主要制约因子;人居环境适宜性较低的山地丘陵地区,主要制约因子为地形起伏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温湿指数则对人居环境适宜性影响不大。
语种:
中文
展开
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作者:
刘沛林
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2016年(10):25-33 ISSN:0257-0246
作者机构:
[刘沛林]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诗意栖居;人居思想;诗性思想;山水精神;宜居城市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诗性、寻求心灵的轻盈和与山水的天然融合,这种精神追求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人居理想,成为中国传统人居思想的重要组成和核心价值.从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到中国传统村落、城市和古典园林的营造所体现的诗性思想和山水精神,都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对“诗意栖居”理念的孜孜追求和不断实践.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追求诗意和山水精神的理想,对今天的宜居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富有哲学和思想的启发.在解决当前人居环境建设普遍存在的生态缺失、文化缺失和道德缺失的基础上,坚持“诗意栖居”的理想,坚持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理想与现实、山水与人文的真正融合,一个既能满足人的居住需求又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美好家园、幸福乐园,一定能成为现实.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