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双轮驱动机制研究
作者:
李伯华;李雪;陈新新;窦银娣;刘沛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2021年40(1):40-49 ISSN:1007-6301
作者机构:
[李雪; 陈新新]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wdkj&>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wdkj&>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特色旅游小镇;产业整合;景观重构;景观基因
摘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旅游小镇作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社区管理、空间整合和生态优化等多种功能。针对当前特色旅游小镇产城不融合、特色不鲜明等发展现状,论文以产业整合与景观重构为视角,探讨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双轮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以产业整合实现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转型升级。在挖掘产业共性与识别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整合手段实现产业互融,激发出产业整合极强的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消费集聚、服务集聚、空间集聚以及生态集聚等效应,促进特色旅游小镇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②以景观重构实现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基因传承。通过识别景观基因、提取景观节点、组合景观廊道、构建景观形态的重构路径,描绘出特色旅游小镇文化景观的建设蓝图,以凸显特色旅游小镇的文化基因。③将产业整合与景观重构有机结合,形成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双轮驱动器。在识别景观基因与确定形象定位的前提下开展产业整合,同时利用整合成果提取出景观节点,组成旅游通道,进而整合社会空间功能,形成和谐的景观形态,为特色旅游小镇提供一条产业化与特色化高度融合的建设路径。
语种:
中文
展开
景观基因信息链视角的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研究——以上甘棠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刘敏;刘沛林;窦银娣
期刊:
人文地理,2020年35(04):40-47 ISSN:1003-2398
作者机构: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421002;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大连116029;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刘沛林; 刘敏]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关键词:
景观基因信息链;风貌特征;传统村落;上甘棠村
摘要:
传统村落风貌研究历来是建筑学、景观学和规划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地理学视角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试图以中国传统村落上甘棠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借助景观基因理论对村落进行风貌景观基因识别和提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传统村落风貌景观基因信息链,并对其四要素(景观信息元、景观信息点、景观信息廊道和景观信息网络)的风貌特征进行了解析,结果显示:(1)上甘棠村整体风貌景观基因保存度较好,具有巨大历史文化研究价值;(2)上甘棠村的内在文化基因,即风貌景观基因信息元内涵丰富,但未得到有效传承;风貌特征保存度较差;(3)上甘棠村风貌景观基因信息点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样,整体上人文风貌景观基因信息点的保存度要好于自然风貌景观基因信息点;(4)作为联接通道的风貌景观基因廊道保存相对完整,但存在局部松动、断裂等现象;(5)风貌景观基因信息网络整体保存度一般,局部装饰受损度非常严重,需要尽快修补。未来应加强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的数字化研究,可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精准化的修复方案。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多维价值评价及实证研究
作者:
窦银娣;谢双喜;李伯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4(01):77-83 ISSN:1673-9272
作者机构: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谢双喜]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多维价值;实证研究
摘要:
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挖掘对村落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通用的单维价值评价标准挖掘性不强、地域性较弱等特点,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价值特色、保护管理、现状条件三个目标层出发,以多维价值评价方法为切入点,结合已有指标体系融入地域性指标因子,构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村落多维价值可以从传统产业经营价值、人居环境风貌价值、资源开发潜力价值和历史遗产纪念价值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传统村落内部发展现状差异明显,不同村落不同维度的价值发展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结合村落现存核心价值和村落发展现状,可将传统村落划分为四种保护类型的村落,并提出针对性策略,为传统村落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居民对文化传承的感知意向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省皇都侗文化村为例
作者:
窦银娣;李嘉玲;李伯华
期刊: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年36(11):1267-1272 ISSN:1005-8141
作者机构:
[李嘉玲; 窦银娣; 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居民;文化传承;感知意向;皇都侗文化村
摘要:
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为例,从认知、情感、行为3个维度出发,基于问卷调查结果,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方法探讨了村寨居民对文化传承的感知意向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村寨居民的整体感知意向较好,情感维度对行为意向和总体感知的影响最为显著。②年龄、居住时间、居住性质影响着村寨居民的认知状况。③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影响着村寨居民的情感意向、行为意向和总体感知。④不同村寨居民的感知意向存在差异,地理位置和旅游开发投入是村寨居民感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建议。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图式语言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以湘西南侗为例
作者:
李伯华;徐崇丽;郑始年;王莎;窦银娣
期刊:
地理科学,2020年40(11):1784-1794 ISSN:1000-0690
作者机构:
[窦银娣; 李伯华; 郑始年] 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徐崇丽; 王莎]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少数民族;图式语言;空间布局;南侗
摘要:
选取芋头村、皇都村、高上村及坪坦村4个典型侗族传统村落,以探究不同区域间图式语言的空间嵌套为目的,对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显示:①不同侗族传统村落图式语汇类型多样,但互相之间存在共通性。通过对坪坦村进行图式语言空间嵌套,验证了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图式语言体系的有效性和普适性。②侗族传统村落始终坚持"顺其自然,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有序发展,多呈现"水域空间–居住空间–连接空间–公共空间"的空间序列。③侗族传统村落整体上表现为以公共建筑为核心,周围建筑呈向心内聚式分布的特点。④侗族传统村落发展扩张中始终遵循本土性和秩序性的语法原则,空间要素的设计和布局多以传统风水观为指导。⑤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图式语言体系对于同类型村落的空间修复与更新具有积极作用,其语汇、句法及语法的空间普适性有利于实现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语种:
中文
展开
聚落“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路径研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李珍;刘沛林;窦银娣
期刊:
地理研究,2020年39(8):1794-1806 ISSN:1000-0585
作者机构:
[窦银娣; 李伯华; 刘沛林; 李珍]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聚落“双修”;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路径;基因分析
摘要: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维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有效更新极为重要。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分析了张谷英村显性物质文化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特征,从聚落"双修"视角提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方案。研究结果显示:①显性景观基因特征为空间布局空心趋势明显,街巷系统衰退痕迹严重;民居建筑结构秩序紊乱,功能利用主体两极分化;主体建筑链条节点断裂,文明载体内涵挖掘尚浅;山川地势脉络根基平稳,水系网络线条渐趋单一;②隐性文化基因特征为家风信仰世代传承不息,图腾标志遥相呼应不止;民俗文化延续之途受阻,传统礼仪抗争之路临难;③显性基因修补路径为基因建库,恢复原始形态,完善基础系统;微创修补,保留原始功能,再现原真风貌;隐身挖掘,重接本土链条,夯实建筑内涵";低+高"干预,维持稳定脉络,调适单一线条;④隐性基因修复路径为内外熏陶,营造传承氛围,完善解说系统;置身其中,增强居民参与,再现特色场景。从聚落"双修"视角探索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优化方案,其目的是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实现有机更新,完成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转型发展,推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曾灿;刘沛林;窦银娣
期刊:
经济地理,2019年39(8):153-159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李伯华; 曾灿; 刘沛林; 窦银娣] 衡阳师范学院.“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社会文化;转型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
摘要: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是生态学、地理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文章阐释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构成、内在机制和阶段判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开放系统,系统的转型升级和质的飞跃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转换。在基础上,借助生态群落演替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方法,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阶段分为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并构建了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背景下,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和动力机制,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意义。
语种:
中文
展开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适应性研究——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
作者:
李伯华;李嘉玲;窦银娣
期刊: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21(01):26-32 ISSN:1008-8091
作者机构: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李嘉玲] 衡阳师范学院;[窦银娣; 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关键词: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大南岳旅游圈;农户生计;适应性
摘要:
针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基于DFID可持续分析框架,以生计资本为媒介,对农户的生计适应行为、影响因素及适应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1.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的发展,使农户原始生计受到冲击,引发农户生计适应行为,最终形成了六种农户适应类型。2.由于生计资本量的缺乏与结构失衡,整体而言农户生计适应效果不太理想。3.人力资本是农户生计适应最为关键的因素,金融资本是农户生计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4.乡村旅游地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户选择旅游类产业作为生计转变的信心。最后,针对农户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语种:
中文
展开
“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南省2个典型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郑始年;窦银娣;刘沛林;曾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2019年38(9):1412-1423 ISSN:1007-6301
作者机构:
[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曾灿]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郑始年]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景观基因;文化基因;自组织;他组织;湖南
摘要: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乡村转型背景下,如何留住这份“乡愁”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和通道皇都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讨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下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路径和空间特征.研究显示:①自组织模式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机制较为灵活,实效性强,但短期稳定性差;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机制短期稳定性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②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内生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双修”理念下沉发展较好,创新与适应能力强,但“双修”效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外部力量自上而下推动,“双修”效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秩序性,整体呈环状格局,但内生力量较弱,理念下沉较差,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低.③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文化基因修复为先,景观基因修补在后,整体呈波状起伏路径;他组织模式下的发展逻辑与自组织相反,整体呈阶梯式路径.④自组织模式在传统村落未来发展中能够稳固延续;他组织模式下,虽短期内可以延续,但随着内外主体的强弱转化,最终将被自组织模式取代.
语种:
中文
展开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社会脆弱性评价与影响因素——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
作者:
李伯华;黄洁;窦银娣
期刊: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年35(3):425-429 ISSN:1005-8141
作者机构:
[窦银娣; 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黄洁]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社会脆弱性;评价;大南岳旅游圈
摘要:
从敏感性和适应能力视角出发,构建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1)空间距离临近性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敏感性产生了一定的扰动,但影响程度有限,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社会脆弱性主要集中在核心景区的东部。(2)单一的季节性旅游自然景观或单一的文化景观开发是当前许多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发展存在的主要现象,这种开发模式不利于乡村旅游地的长久发展。(3)景观类型与核心区相同时无法有效吸引游客,而景观类型具有独特性时能有效吸引游客。(4)适应能力对社会脆弱性的影响程度高于敏感性对社会脆弱性的影响程度,旅游服务质量等8个指标对乡村旅游地社会脆弱性有着重要影响。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的图式语言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郑始年;刘沛林;窦银娣
期刊:
地理科学,2019年39(11):1691-1701 ISSN:1000-0690
作者机构:
[李伯华; 郑始年; 刘沛林; 窦银娣] 衡阳师范学院.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传统村落;基因;图式语言;语法;张谷英村
摘要:
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从景观基因理论视角对张谷英村进行空间要素识别和空间解构,构建张谷英村空间布局的图式语言体系,通过对空间布局的秩序、语法和意义的研究,探索了空间布局的嵌套结构、过程机理及逻辑脉络。研究表明:(1)张谷英村空间布局可划分为居住空间、连接空间、附属空间和复合空间,归纳提取"字""词"和"词组"共86种图式语汇,构建了空间布局的图式原型数据库。(2)建立张谷英村空间布局图式语言体系,该体系具备完整的图式语言逻辑,其发展模式和空间秩序始终遵循着宗法礼制思想和传统伦理道德。张谷英村空间布局图式语言具有完整而稳定的设计句法和语法,图式语汇丰富,句法组合类型多样,语法结构则相对单一,形成了局部复杂多变,整体相对单一的村落空间布局。村落空间结构及元素细节在发展中不断进行修正和改变,空间布局表现出极高的整理性、顺应性和一致性。村落空间构建元素和设计理念地方特色鲜明,图式语言的语汇及空间法则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语种:
中文
展开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
作者:
李伯华;谭淑婷;窦银娣;黄洁
期刊: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39(06):1-6 ISSN:1673-0313
作者机构: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窦银娣; 黄洁] 衡阳师范学院;[李伯华; 谭淑婷]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关键词:
大南岳旅游圈;生态脆弱性;VSD模型;灰色关联度
摘要:
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了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大南岳旅游圈生态脆弱性由小到大依次为南岳区、蒸湘区、石鼓区、衡阳县、衡东县、雁峰区、衡山县和珠晖区;(2)各指标与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多年平均降水量、居民人均教育水平、土壤可侵蚀K值、生态环保投入、7-9月干旱指数、人口密度;(3)各研究单元的主要贡献因子不尽相同,相对应的贡献率也有所差异。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曾灿;窦银娣;刘沛林;陈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2018年37(5):677-687 ISSN:1007-6301
作者机构:
[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曾灿]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曾灿]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三生”空间;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驱动机制;江永县兰溪村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从“三生”空间视角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基于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PRA)、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制,结果如下:①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三生”空间的系统耦合特征。认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在空间上要实现生活空间宜居、生产功能协调和生态空间优美,这与“三生”空间系统目标和特征非常契合;②从“三生”空间演变特征来看,兰溪村生活空间由血缘集聚向外围扩散转换,生产空间由农业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生态空间由外部整体收缩向内部斑块化发展。“三生”空间演变过程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过程,“三生”空间逐渐由传统的人居空间向新型复合空间转变;③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是在旅游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引导、空间行为转变和自组织反应力的内外双重驱动作用下的结果,内力驱动主要集中在农户生活空间结构特征上的延续与转化,外力驱动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态空间结构的转型与更替。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永州市为例
作者:
窦银娣;符海琴;李伯华;刘沛林
期刊: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年34(9):1321-1326,1309 ISSN:1005-8141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刘沛林; 符海琴]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因子分析;永州市
摘要:
结合永州市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从资源禀赋、开发环境和市场条件等3个方面构建一个包含34个指标的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永州市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可分为强潜力型、中等潜力型和弱潜力型三个层次。(2)强潜力型村落有干岩头村、谈文溪村、宝镜村、元家庙村、楼田村、蔗塘村和井头湾村等6个村;中等潜力型村落上甘棠村、龙溪村、河山岩村、横塘村、塘基上村等13个村;弱潜力型村落有小坪村、陈朝村、水东村和虎溪村等4个村。(3)从整体发展和分类发展两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策略。
语种:
中文
展开
转型期旅游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调控路径研究
项目作者:
窦银娣
项目作者单位:
衡阳师范学院
项目批准号:
41501191
资助经费:
0.0023万
立项时间:
2016-01-01到2018-12-31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来源:
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项目关键词:
旅游小镇;新型城镇化;城乡关系;乡村规划;空间分析模型
项目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造成了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公共设施匮乏、传统文化衰微等一系列问题。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小镇,以旅游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被认为是新时期区域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路径之一。本项目在深入认识转型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基础上,借助人地关系和空间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以量化实证分析和实地经验判断为依据,从泛旅游产业整合发展视角,构建一个合理的“旅游整合——城镇发展”的相互作用模型,揭示旅游驱动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以湖南旅游小镇建设为例,运用GIS-RS空间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定量表达和定性描述旅游驱动下的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效应、人口效应、生态效应和服务效应,总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旅游引导模式和优化路径,并对此进行经验和数理检验。本项目旨在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模式,为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数。
结题摘要:
本项目以人地关系理论和空间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湖南省“旅游小镇”建设为例,研究转型期旅游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和优化路径。首先,构建一个合理的“旅游整合——城镇发展”的相互作用模型,揭示旅游驱动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一方面,旅游产业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和产业集聚为实现路径,其逻辑思路是围绕旅游要素,整合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经过相关产业融合,形成新的产业或业态,打破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相互隔离的状态,构建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旅游产业集聚体。在旅游产业链延伸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双重驱动下,以旅游消费为核心的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设施集聚和用地集聚开始形成,大大促进了城镇的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服务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为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联动效应,真正形成“产业联动、以产促城”的新局面。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意味着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交通网络结构的更新和人居环境系统的重塑,这些领域的改善为旅游产业的整合发展、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强化、旅游体验价值的提升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其次,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过程和耦合效应。根据贝塔兰菲的一般系统论,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具有动态演化特征。因此,可构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演化的数学模型,模拟出两者的动态耦合过程。从空间效应、人口效应、生态效应和服务效应等角度分析了两大系统的耦合效应,并提出了城市旅游化模式、旅游小镇模式、旅游社区模式和旅游综合体模式等四种不同的开发模式。 最后,从宏观上,分析了湖南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时空过程,从微观上,以湖南省南岳镇、张谷英村(镇)、水车镇(紫鹊界梯田区)为例,分析了旅游发展影响下的村镇人居环境建设、空间结构重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和路径。 自本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认真执行项目计划,先后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等地理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2篇,出版专著1部,较好地实现了项目预期目标。
展开
时间、收入约束条件下生态农业弹性消费选择的函数优化
作者:
陈胜科;窦银娣
期刊:
统计与决策,2018年34(12):60-64 ISSN:1002-6487
作者机构:
[陈胜科]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窦银娣]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生态农业消费;时间收入约束;弹性消费选择
摘要:
文章在构建弹性消费约束函数基础上,分析收入与时间对生态农业消费选择影响的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认为高收入群体的时间弹性对生态农业消费选择的影响大于收入弹性的影响,收入绝对值对生态农业消费选择的影响相对较小,黄金周对生态农业消费的影响非常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弹性对生态农业消费选择的影响要大于时间弹性的影响,收入的绝对值对生态农业消费选择的影响相对较大。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CAS理论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化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曾荣倩;刘沛林;刘一曼;窦银娣
期刊:
地理研究,2018年37(10):1982-1996 ISSN:1000-0585
作者机构: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衡阳, 421002;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衡阳, 421002;[李伯华; 刘沛林]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衡阳, 421002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衡阳, 421002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衡阳, 421002;[曾荣倩; 刘一曼]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复杂适应系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调控机制;张谷英村
摘要:
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从基本特征、结构构成和适应机制等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特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由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社会文化环境系统、地域空间环境系统和多元主体系统等4个子系统构成,与复杂适应系统特征非常契合。以张谷英村为例,研究了其人居环境演化过程,结果显示:(1)在徘徊阶段(1978-1988年),村民自组织发展是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力量,主体适应性行为和人居效应的作用强度均有限,人居环境系统演变处于量变的积累阶段;(2)在过渡阶段(1989-2001年),政府的强势介入是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力量,导致了利益关联的复杂性、流要素转化的高速性以及系统演化的不确定性,人居环境系统演变处于质变的关键阶段;(3)在剧变阶段(2002年至今),多元主体的交互作用是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力量,各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强度和复杂程度增强,加速了人居环境功能转型和系统结构质的跃升。为了促进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有序升华,从提升自适应能力、重视自组织反应、优化主导调控和引入社会治理等视角构建了系统调控机制。
语种:
中文
展开
南方稻作梯田区农业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与途径-以湖南省紫鹊界梯田为例
作者:
窦银娣;李伯华;刘沛林
期刊: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年34(1):94-98 ISSN:1005-8141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刘沛林]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农业文化;旅游发展;问题;紫鹊界梯田
摘要:
紫鹊界梯田是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文化,如何有效地传承农业文化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紫鹊界农业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出发,分析了紫鹊界农业文化与旅游发展中的产业融合、制度约束和社区发展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以梯田景观为载体,以农业文化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提升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资源价值的现实途径。
语种:
中文
展开
湖南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研究
作者:
窦银娣;刘亮;李伯华
期刊: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39(05):39-45 ISSN:1673-0313
作者机构: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刘亮]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
摘要: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湖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两大系统综合水平发展和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05—2015年,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市州数量居多;(2)2005—2015年,湖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总体呈上升态势,上升速度有所差异,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有所差异,二者总体都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格局。(3)2005—2015年,湖南省各市州耦合协调度等级有所提高,极化效应明显,呈现东部和北部高、向南部辐射、中间低的空间格局。
语种:
中文
展开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
作者:
李伯华;易磊;窦银娣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2(6):89-97 ISSN:1673-9272
作者机构:
[窦银娣; 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易磊]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居住空间;演变机制;大南岳旅游圈
摘要:
针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从主体动力和客体动力两个方面,分析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的过程和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与核心景区旅游发展密切相连,先后经历相对静止、自然蔓延、迅速拓展和调控发展等4个阶段;(2)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居住空间形态由“分散布局”到“区域聚集”,居住空间中心由“血缘中心”到“地缘中心”,居住空间功能由“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和居住空间拓展与核心景区发展同步;(3)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是内部压力和外部引力相互作用下的结果。最后,从多视角提出了应对性策略。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