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视角下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以湖南省板梁村为例
作者:
杨馥端;窦银娣;易韵;刘兴月;李伯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2023年38(02):357-374 ISSN:1000-3037
作者机构:
[窦银娣; 李伯华]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刘沛林]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衡阳421002;[刘沛林]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暨乡村振兴研究院,长沙410022;[易韵; 刘兴月; 杨馥端]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共同富裕;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旅游驱动;催化机制;发展路径
摘要:
传统村落是特殊的乡村地域单元,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薄弱之地,如何促进传统村落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运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及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催化反应动力学原理与城市催化剂理论,结合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发展现实背景,构建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共同富裕催化机制,并以湖南省板梁村为例,探究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共同富裕发展路径。研究显示:(1)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视为催化载体,构建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要素注入—载体吸附—效能释放”共同富裕催化机制。(2)载体通过吸附活性要素形成催化剂并释放环境清洁卫生与生态旅游持续、空间规划综合布局与空间联动多功能化、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关系网络织补与利益权力协调等催化效能,促进板梁村达成生态持续、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与制度完善五维度目标,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研究充实了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与发展路径,试图为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语种:
中文
展开
有机更新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秩序修复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龙翔宇;窦银娣
期刊:
小城镇建设,2022年40(5):93-101 ISSN:1009-1483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窦银娣; 李伯华; 龙翔宇]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有机更新;空间秩序修复;张谷英村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空间逐渐丧失了应有的“秩序”与“活力”,研究基于有机更新视角,探索了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空间秩序修复路径。结果发现:张谷英村空间秩序失序体现在宏观空间格局秩序受损、中观建筑肌理秩序异化、微观建筑功能秩序滞后3个方面。进一步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整体互联、分级保护、微创更新的原则,从村域格局修复、建筑肌理调适、现代功能植入3个方面探索了张谷英村空间秩序修复。其中,村域格局修复强调了恢复外部生态格局和规范内部主体行为的有机结合;建筑肌理调适强调了继承性保护和更新性改造的有机统一;现代功能植入明确了置换落后功能和拓展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基本逻辑:一个分析框架
作者:
李伯华;刘兴月;杨馥端;窦银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2022年41(12):2356-2369 ISSN:1007-6301
作者机构:
[李伯华] 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刘兴月; 杨馥端]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基本逻辑;分析框架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论文基于有机更新理论,从更新目标、对象、主体、空间、时序和方式等角度,系统梳理了传统村落有机更新的基本逻辑。研究认为:(1)有机更新目标是致力于解决功能需求与秩序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局部和整体、当前和未来、功能需求和文化传承的辩证统一;(2)有机更新对象即有机秩序和传统功能,其中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是有机秩序修复的关键落脚点,点域功能和面域功能是传统功能转型的重要发力点;(3)有机更新主体是利益相关者构成的更新共同体,主要包括村民、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4)有机更新空间是基于更新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圈层式空间结构;(5)有机更新时序遵循着远期的更新干预强度循环规律,近期的串并联渐进式更新流程;(6)有机更新方式强调了从精准判定、精准修复和精准施策等3个步骤出发,构建具体实施路径。论文进一步从“战略目标层—实体认知层—有机策略层”视角,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分析框架,为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语种:
中文
展开
有机更新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研究——以湖南4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作者:
龙翔宇;李伯华;窦银娣;刘沛林
期刊: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2年46(01):117-125 ISSN:2096-5281
作者机构:
[窦银娣; 李伯华; 龙翔宇]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中国衡阳 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中国衡阳 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刘沛林]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衡阳 421002;[刘沛林]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暨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长沙 410022
关键词:
有机更新理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湖南省
摘要: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完整留存乡村文化,维系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活态发展显得尤其重要。研究基于有机更新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失活体现在村落有机秩序失序、“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失调、村落关系网络撕裂及文化基因传承无路4个方面。(2)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整体保护、微创更新、渐进修补、有机发展的原则,从传统村落的有机秩序修复、功能结构优化、关系网络织补、文化基因传承4个方面探索了湖南四个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活化路径。(3)兰溪村有机秩序修复强调了外部生态格局恢复和内部建筑肌理保护的有机结合;皇都村功能结构优化强调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适宜性发展;板梁村关系网络织补明确了更新生产关系网络和织补社会关系网络的有机统一;张谷英村文化基因传承明确了活跃文化传播和活态文化展演的有机结合。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乡村多功能理论的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风貌演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以湖南怀化皇都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周璐;窦银娣;刘沛林
期刊:
地理科学,2022年42(08):1433-1445 ISSN:1000-0690
作者机构:
[刘沛林; 周璐]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刘沛林]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周璐] 沈阳农业大学附属中学,辽宁沈阳110866;[刘沛林]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暨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22;[窦银娣; 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关键词:
景观风貌;多功能理论;少数民族;皇都村
摘要:
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以湖南省怀化市皇都村为例,基于乡村多功能理论,探究乡村聚落景观风貌演化过程和驱动机制。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以Google Earth高清影像数据为基础,通过影像纠正拼接,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探究景观风貌的演变特征。研究显示:(1)乡村多功能变化与聚落景观风貌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具有紧密的相关性;(2)皇都村景观风貌演化阶段可分为缓慢且稳定的乡村传统功能型、无组织有方向的乡村生产功能型、矛盾到趋于协同的乡村现代功能型;(3)聚落的生活居住功能、生产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商业服务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多功能发展特征明显,多功能协调发展对景观风貌保护和演化具有积极意义;(4)皇都村景观风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是内生驱动力、外源驱动力以及自然驱动力共同作用的外在表现,皇都村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逐步向多功能路径转变,实现了景观风貌的多样性。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
作者:
李伯华;杨馥端;窦银娣
期刊:
地理研究,2022年41(05):1407-1421 ISSN:1000-0585
作者机构:
[杨馥端]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李伯华; 窦银娣]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wdkj&>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wdkj&>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有机更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理论认知;实践路径
摘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面临着严重的人地关系危机,对其进行有机更新显得尤为重要。立足于有机更新的科学内涵及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变特征,辨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理论认知,进而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路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的问题困境归类为物质空间、文化空间与社会空间,提出以三生空间为空间载体、景观基因为文化核心、社会场域为基础脉络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认知。(2)以更新优化物质空间、文化空间与社会空间为着力点,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物质-文化-社会”三维路径机制,包括物质空间更新:主导功能优化与三生空间重塑;文化空间更新:隐性基因修复与显性基因修补;社会空间更新:关系网络织补与社会秩序重构。以实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建立“多维度优化-多目标统筹”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与路径,以期为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提供科学参考与实践借鉴。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研究
作者:
解怡宁;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
期刊: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年39(04):506-512 ISSN:1005-8141
作者机构:
[解怡宁]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暨乡村振兴研究院;[李伯华]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wdkj&>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wdkj&>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地理信息平台
摘要:
中国传统村落正面临日渐衰落的困境,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依托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化平台。结果表明:(1)自下而上的构建了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平台服务层、智慧应用层、表现层等多层次的体系结构。(2)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入库等程序,建立了传统村落地理数据库,为平台建设提供数据支撑。(3)设计了地理数据管理、地理信息服务、用户管理和门户网站等功能子系统及若干模块,提出了数字文化与传承、数字旅游与发展以及数字规划与保护等多角度的应用方向。
语种:
中文
展开
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研究
作者:
李伯华;李雪;王莎;窦银娣
期刊: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2年45(01):1-10 ISSN:2096-5281
作者机构: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王莎]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李伯华; 窦银娣]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wdkj&>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wdkj&>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李雪]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wdkj&>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乡村振兴
摘要:
以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研究为基础,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概念,深入剖析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关联,探索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转型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是依靠系统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实现优化升级的动态变迁过程,由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多元主体环境等多维系统构成。(2)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可衔接性,其耦合机制在于乡村振兴的系列发展要求驱动着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各系统要素的调整与优化,而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3)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转型发展应以乡村振兴总要求为指导,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健全社会文化环境系统、优化地域空间环境系统、调控多元主体适应系统,将传统村落建设为生态宜居、富裕文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乡村社区。通过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全方面、多要素、系统化的改造与更新,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语种:
中文
展开
“三轮驱动”视域下传统村落差异化保护与振兴路径研究——以湖南省4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作者:
谭红日;李伯华;陈新新;窦银娣
期刊: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2年45(02):53-64 ISSN:2096-5281
作者机构:
[窦银娣; 陈新新; 李伯华; 谭红日]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中国 衡阳 421002;[谭红日] 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中国 广州 510075;[窦银娣; 陈新新; 李伯华]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中国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文化补偿;评价体系;湖南
摘要:
为精准定位村落价值、精细保护村落文脉、精确提升村落旅游发展水平,实现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构建“三轮驱动”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价值评价体系,明确发展短板,探索传统村落的差异化保护与提升路径,为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提供新视角。研究结果表明:(1)单一理论、普适性原则指导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偏向性,“三轮驱动”视域下的传统村落差异化保护与发展框架具有扎实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2)4个传统村落保护价值评价结果两极分化严重,表明4个传统村落保护价值及竞争力差异较大。(3)根据乡村振兴总要求与评价结果将4个传统村落归类为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居环境、社会环境提升型,其乡村振兴与文化补偿措施需“因村施策”,以满足传统村落的差异化发展需求。
语种:
中文
展开
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农户生计转型和文化适应研究——以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易韵;窦银娣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57(02):281-292 ISSN:1000-1190
作者机构:
[易韵]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李伯华; 窦银娣]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wdkj&>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wdkj&>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旅游驱动;传统村落;农户;生计转型;文化适应;兰溪村
摘要:
旅游作为当前传统村落开发的重要方式,直接给当地农户的生计和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探讨农户生计转型与文化适应,对于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角度出发,利用问卷调查测量农户的生计资本指数和生计多样化指数,将农户分为均衡经营型、其他商贸型、旅游主导型、务工主导型、规模种植型和传统纯农型等6大类型,分析了每一类型农户的生计转型,并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从日常生活、传统规则、民族认同和民族节庆等角度进行了文化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生计多样化指数和生计资本指数越高,农户的生计转型情况越好,生计结果也越可观.2)生计转型程度越高,农户的文化适应能力越强.根据研究结果,后续的相关研究应深入探讨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性、农户失权现象的影响以及文化适应的反作用等问题.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
李雪;李伯华;窦银娣;刘沛林
期刊:
人文地理,2022年37(02):13-22+111 ISSN:1003-2398
作者机构:
[李雪]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wdkj&>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wdkj&>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进展;展望;中国
摘要: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作为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体,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精髓,具有“传统村落”和“文化景观”研究的双重价值,是中国乡村地理学探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为基础数据库,深入剖析1990—2020年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及进展,评述前人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拓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维度提供重要参考。研究发现,近30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随时代的发展愈发细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与价值、形成与演化、保护与发展等3方面。但现有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多尺度研究还需深化、研究议题有待丰富、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仍需强化。今后应注重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拓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尺度;深化与拓展研究内容,挖掘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议题;强化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完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框架。
语种:
中文
展开
茶旅一体化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以湘西保靖县为例
作者:
刘瑞瑞;窦银娣
期刊:
广东蚕业,2022年56(08):120-123 ISSN:2095-1205
作者机构:
[窦银娣; 刘瑞瑞]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茶旅一体化;路径;模式;保靖县
摘要:
随着国内文旅产业的兴起,茶文化旅游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文章以湘西保靖县为例,探究保靖茶旅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与模式,提出了保靖县的茶旅一体化应同步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智慧旅游三种模式.在实现茶旅一体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品牌打造,推动茶旅小镇高质量发展;立足文化基因,实现茶旅深度融合;加强政府引导,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以期提升保靖县茶旅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语种:
中文
展开
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过程与机理——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
作者:
陈新新;李伯华;李雪;窦银娣
期刊: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年38(7):801-808 ISSN:1005-8141
作者机构:
[窦银娣; 李伯华; 陈新新]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陈新新]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衡阳421002;[李雪]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旅游驱动机理;人居环境;转型发展;传统村落;张谷英村
摘要:
乡村旅游是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分析张谷英村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旅游驱动机理。结果发现:①张谷英村旅游发展经历萌芽期、探索期和转型期。萌芽期,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系统初次受到干预;探索期,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系统干预要素增加;转型期,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系统干预要素抗衡。②张谷英村人居环境转型发展受人口要素、政策要素、资本要素及土地要素驱动。③旅游驱动下,人口、政策要素对多元主体、社会文化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系统具有驱动力;资本、土地要素对社会文化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系统具有驱动力。研究有助于解释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旅游驱动机理,为其他旅游型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语种:
中文
展开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补偿价值评价——以怀化市皇都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谭红日;刘沛林;窦银娣;周艺霖
期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38(3):84-92 ISSN:2096-3998
作者机构:
[窦银娣; 李伯华; 刘沛林; 谭红日]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刘沛林]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谭红日] 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广东广州510075;[刘沛林]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暨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22;[周艺霖] 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保护;文化补偿;熵权TOPSIS法;皇都村
摘要:
从文化资源价值特色及资源禀赋角度出发,构建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补偿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怀化市皇都村为例,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皇都村文化补偿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皇都村文化补偿价值评价结果差异较大,普修桥、芦笙舞、侗锦等特色突出,应“优先保护、重点保护”,祭萨、哆耶、侗款、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等处于中等水平,应注意对中坚力量的补偿,古井、斗牛节、土地庙等处于文化补偿末尾位置,应保持其原真性,等待旅游开发时机;(2)不同短板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同的文化补偿侧重点与补偿次序,文化补偿相关措施应遵循现状、因地制宜。
语种:
中文
展开
文化认同视角下传统村落居民非遗传承意愿研究——以妙源村九华立春祭为例
作者:
李伯华;郑舒婷;窦银娣
期刊: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43(06):1-11 ISSN:1673-0313
作者机构:
[窦银娣; 李伯华] 衡阳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 衡阳 421002;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郑舒婷] 浙江师范大学
关键词:
文化认同;传统村落;非遗;传承意愿
摘要:
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劳动人民***年来的智慧,但因多元文化冲击而逐渐衰落,其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以妙源村九华立春祭为例,基于文化认同理论,从认知、情感、知觉维度分析居民对立春祭的文化感知,从行为维度探知居民的传承意愿,采用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关系分析、回归分析法探究居民对立春祭的文化感知与传承意愿特征、影响因素及耦合关系.结果显示:1)妙源村居民对立春祭文化的整体认同度较高,认知维度、情感维度、知觉维度分值均高于行为维度;2)性别、年龄、职业、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与月收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居民对立春祭的认知、情感、知觉与行为意愿;3)以认知、情感与知觉维度为自变量,行为维度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居民对立春祭的文化感知对传承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若干传承策略.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作者:
李伯华;张浩;窦银娣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16(03):27-31+25-26+32-33+42 ISSN:1673-9272
作者机构:
[窦银娣; 李伯华]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 衡阳 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衡阳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衡阳师范学院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2;[张浩]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模式;人居环境;传统村落
摘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生态环境恶化,且社会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现实矛盾下,向社会提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优质生态产品尤为重要。因此,通过产权理论划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态产品,依据传统人居生态产品类型和所面临的问题探索传统人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的生态产品分为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生态产品、竞争性和排他性都有限的准公共生态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生态产品;2)依据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态产品特性和产品价值实现所面临的问题,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私人生态产品的市场主导模式、准公共生态产品的公私合作模式、公共生态产品的政府主导模式。
语种:
中文
展开
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及其分异规律
作者:
李伯华;李珍;刘沛林;窦银娣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2022年37(02):362-377 ISSN:1000-3037
作者机构: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421002;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大连116029;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衡阳421002;[李伯华; 刘沛林]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wdkj&>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wdkj&>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李珍]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wdkj&>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分异规律;湘江流域
摘要:
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和科学等多个方面价值颇高,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文化内涵极为重要。以中国湘江流域上中下游六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识别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分析了上中下游传统村落显性物质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的变异特征,总结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特征及分异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湘江流域上游传统村落平面基因变异相悖于本土的情况侧重发生在平面结构变异上;立面基因的变异相悖于本土、突变后直接消亡的情况较多;文化基因上受外来冲击的不适感较强,有加剧景观基因变异的风险和趋势。(2)湘江流域中游传统村落对立面基因的改动需求较大,且改动时间较早,造成立面基因变异以及平面基因中街巷格局、平面布局变异较大,变异后相悖于本土的特征显著;而在文化基因中,对文化的变异融合接受能力强,变异相融于本土的情况显著。(3)湘江流域下游传统村落在形态、布局特征明显的平面基因中产生的变异不大显著;在立面基因中遭遇突变后直接消亡的特征明显;在文化基因中,对家风信仰的基因变异以相融于本土为主,习俗礼仪的基因变异呈现分化趋势,单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悖于本土的特征为主,多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融于本土的特征为主。
语种:
中文
展开
空间生产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机制研究——以上甘棠村为例
作者:
丁晓雨;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
期刊:
长沙大学学报,2022年36(5):74-82 ISSN:1008-4681
作者机构:
[丁晓雨]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伯华; 窦银娣]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刘沛林] 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
关键词:
空间生产;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上甘棠村
摘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空间秩序开始紊乱,人居环境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利用空间生产理论,剖析空间生产理论与人居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探索空间生产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机制,结果表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主要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制度空间三个方面演变,在生产过程中人居环境出现空间破碎化、均质化、过度资本化现象;空间生产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机制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的空间博弈深化演变的程度、资本循环加快演变的速度。通过空间生产理论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机制,分析村落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的空间问题,可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语种:
中文
展开
社区增权视角下文化遗产地治理路径优化--以惹巴拉村寨为例
作者:
陈新新;李伯华;窦银娣;谭红日;刘沛林
期刊:
热带地理,2022年42(01):100-112 ISSN:1001-5221
作者机构:
[窦银娣; 李伯华; 陈新新]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刘沛林; 谭红日]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刘沛林]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衡阳421002;[谭红日] 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广州510075;[刘沛林]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暨乡村振兴研究院,长沙410022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乡村治理;社区增权;社区参与;惹巴拉村寨
摘要:
以湖南省龙山县惹巴拉村寨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基于社区增权视角,优化文化遗产地治理路径。结果发现:1)文化遗产地社区失权体现在经济失权、心理失权、社会失权及政治失权4个方面。2)文化遗产地通过权力合作、权力共有及权力激励等社区赋权方式再分配资源、权益及资本。3)权力共有路径下,强化政策透明度和社区话语权,有助于社区主体参与治理;权力合作路径下,扩充资源分配渠道、强化主体合作关系,有助于社区治理渠道扩展;权力激励路径下,规范治理主体、治理对象及监管方式,有助于社区治理政策细化。文章借助"社区增权"理论,将旅游引发的"社区失权"改进为"社区增权",补充完善文化遗产地治理研究,可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地的治理提供参考。
语种:
中文
展开
居民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修复的感知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皇都村为例
作者:
窦银娣;徐崇丽;李伯华
期刊: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年37(12):1441-1447 ISSN:1005-8141
作者机构:
[李伯华; 窦银娣]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邵阳市第四中学;[徐崇丽]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wdkj&>邵阳市第四中学
关键词:
居民;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修复;感知;皇都村
摘要:
以景观基因修复为切入点,选取湖南省怀化市皇都侗文化村为案例村,探究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修复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1)居民对于当地景观基因修复的整体感知较好,其中对建筑和文化修复的感知较好且具有一致性。(2)当地居民对于一些正面影响的指标感知更强且感知程度较为一致。(3)居民对环境基因修复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4)居民的整体感知程度与\"村寨中原始图腾保存较好\"、\"民俗文化被很好地发掘\"、\"村落整体环境质量状态较好\"和\"原有村落风貌遭受破坏\"4项指标之间存在较强联系。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