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以来内蒙古依托寺庙的传统聚落空间演化
作者:
陈晨;李伯华;王孟卓#CHEN Chen;LI Bohua;Wang Mengzhuo
期刊:
经济地理 ,2023年43(11):220-228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中国陕西西安 710128;[李伯华]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中国湖南衡阳 421002;[Wang Mengzhuo; 陈晨] 西安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传统寺庙;空间叙事;百灵庙
摘要:
文章以百灵庙镇为例,基于空间叙事视角,通过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利用GIS技术,挖掘内蒙古中部地区依托寺庙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并揭示背后的历史、文化及社会逻辑.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地区依托寺庙的传统聚落经历了萌芽期、扩张期及成熟期3个阶段的重构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①萌芽期,聚落空间属于宗教传统规约下等级森严且贴合自然的神圣空间,符合藏传佛教理念的寺庙建筑群是聚落建筑的主体,整个聚落空间形态是统治阶层表达宗教意愿、实现政治抱负的外在表征.②扩张期,聚落空间转变为移民自下而上建构的无序均质的世俗空间.高密度晋风房屋建筑和院落,以及嵌套在建筑中的廊道和空间节点成为聚落的基本空间要素,其空间组织模式是走西口移民个体需求、自我价值及地缘关系在地方社会文化实践中建构的结果,也是晋文化主流化的外在表征.③成熟期,聚落空间是围绕土地价值布局的城镇化土地利用空间,格网化道路、现代化楼房、封闭式小区及开敞空间等全新的景观序列有序组织,成为地方政府追求现代文明和展现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
语种:
中文
展开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理论认知与技术路径
作者:
李伯华;谭红日;杨馥端;刘兴月;陈新新
期刊: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2年38(02):135-141+256 ISSN:1005-8141
作者机构:
[李伯华]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李伯华] 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衡阳421002;[李伯华]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衡阳421002;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陈新新; 刘兴月; 杨馥端]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理论认知;技术路径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红色旅游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何保护与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成为当前亟需探索的科学问题。结合信息空间理论,深入探究了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径。结果表明: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本质上是以数字形式保护并加以利用的知识转化过程,以此构建了红色旅游资源采集与保存、展示与传播、修复与传承、监测与管理的数字化保护路径。研究结果丰富了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支撑与架构体系,可为我国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范式参考。
语种:
中文
展开
Rethinking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Tourism Resilience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in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作者:
Chen, Xinxin;Li, Bohua
期刊:
Sustainability ,2022年14(19):12371- ISSN:2071-1050
通讯作者:
Xinxin Chen
作者机构:
[Li, Bohua; Chen, Xinxin] Hengyang Normal Univ, Coll Geog & Tourism, Hengyang 421002, Peoples R China.;[Li, Bohua] Cooperat Innovat Ctr Digitalizat Cultural Heritag, Hengyang 421002, Peoples R China.
通讯机构:
[Xinxin Chen] C;College of Geography & Tourism,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China<&wdkj&>Author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关键词:
post-pandemic era;traditional villages;tourism resilience;creative tourism;cultural excavation
摘要:
<jats:p>Traditional villages constitute rural systems with rich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mproving resilienc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must be urgently reconsidered.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inese villages of Zhang Guying and Rebala in Hunan Province and use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hrough in-depth study of two case villages, the study finds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especially tourist-oriented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more vulnerable to the impact of the epidemic than cities and other places. However,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tourism resilience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through cultural excavation and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ion. The embossed patterns, couplet stories, architecture and folk cultur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can be used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ion. The production of digital products and physic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the formation of related industrial chains, will help improve the resilience of village tourism. The joint action of villages, attractiveness (scenic spots), production, social capital, government structure,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helps to transform “vulnerable individuals” into “ resilient industrial structures”. This research helps to reconsider whether the past tourism concepts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tourism) have an effect on existing tourism destinations (especially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st-epidemic era, and whether they can be rejuvenated. Like other smal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facing the threat of the epidemic,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costs and reduced resource advantages.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se issues to explore how cultural creativity can help improve existing problems and enhance tourism resilience.</jats:p>
语种:
英文
展开
衡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团队代表性成果
作者:
李伯华
期刊:
人文地理 ,2020年(04):F0003-F0003 ISSN:1003-2398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衡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成果;优秀成果奖;地理信息技术;乡村人居环境;基因图谱;人文社会科学
摘要:
<正>衡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团队主要围绕"传统聚落保护与乡村人居环境"和"地理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等领域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理论研究成果《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先后获得湖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全国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该书以大量的逻辑与实证建立起地学视角的"景观基因图
语种:
中文
展开
衡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团队简介
作者:
李伯华
期刊:
人文地理 ,2020年(04):F0002-F0002 ISSN:1003-2398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双一流;人文地理学;衡阳师范学院;工程实验室;特色学科;地理学科;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
摘要: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学科始建于1977年,2017年增列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获批为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应用特色学科,其中,“人文地理学”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均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目前拥有“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学科平台,还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
语种:
中文
展开
1987-2018年中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动向与文献计量学分析
作者:
李伯华;王莎;徐崇丽
期刊:
教育现代化 ,2020年7(68):177-180. ISSN:1729-1267
作者机构:
[李伯华; 徐崇丽; 王莎] 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关键词: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摘 要:以中国知网1987—2018年相关文献为基础,借助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该领域发文数量依次出现持续低平、稳步上升、缓慢下降的阶段性变化;(2)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生出现频次较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具有高突现值;(3)核心作者发文较少,研究机构集中在高等院校政法学院和研究生学院,作者、机构间均缺少合作;(4)新形势下可尝试从内容多样化、视角拓展、方法创新方面进行改善。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曾灿;刘沛林;窦银娣
期刊:
经济地理 ,2019年39(8):153-159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李伯华; 曾灿; 刘沛林; 窦银娣] 衡阳师范学院.“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社会文化;转型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
摘要: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是生态学、地理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文章阐释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构成、内在机制和阶段判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开放系统,系统的转型升级和质的飞跃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转换。在基础上,借助生态群落演替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方法,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阶段分为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并构建了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背景下,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和动力机制,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意义。
语种:
中文
展开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社会脆弱性评价与影响因素——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
作者:
李伯华;黄洁;窦银娣
期刊: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35(3):425-429 ISSN:1005-8141
作者机构:
[窦银娣; 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黄洁]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社会脆弱性;评价;大南岳旅游圈
摘要:
从敏感性和适应能力视角出发,构建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1)空间距离临近性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敏感性产生了一定的扰动,但影响程度有限,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社会脆弱性主要集中在核心景区的东部。(2)单一的季节性旅游自然景观或单一的文化景观开发是当前许多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发展存在的主要现象,这种开发模式不利于乡村旅游地的长久发展。(3)景观类型与核心区相同时无法有效吸引游客,而景观类型具有独特性时能有效吸引游客。(4)适应能力对社会脆弱性的影响程度高于敏感性对社会脆弱性的影响程度,旅游服务质量等8个指标对乡村旅游地社会脆弱性有着重要影响。
语种:
中文
展开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适应性研究——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
作者:
李伯华;李嘉玲;窦银娣
期刊: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1(01):26-32 ISSN:1008-8091
作者机构: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李嘉玲] 衡阳师范学院;[窦银娣; 李伯华]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关键词: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大南岳旅游圈;农户生计;适应性
摘要:
针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基于DFID可持续分析框架,以生计资本为媒介,对农户的生计适应行为、影响因素及适应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1.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的发展,使农户原始生计受到冲击,引发农户生计适应行为,最终形成了六种农户适应类型。2.由于生计资本量的缺乏与结构失衡,整体而言农户生计适应效果不太理想。3.人力资本是农户生计适应最为关键的因素,金融资本是农户生计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4.乡村旅游地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户选择旅游类产业作为生计转变的信心。最后,针对农户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语种:
中文
展开
“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南省2个典型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郑始年;窦银娣;刘沛林;曾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2019年38(9):1412-1423 ISSN:1007-6301
作者机构:
[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曾灿]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郑始年]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景观基因;文化基因;自组织;他组织;湖南
摘要: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乡村转型背景下,如何留住这份“乡愁”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和通道皇都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讨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下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路径和空间特征.研究显示:①自组织模式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机制较为灵活,实效性强,但短期稳定性差;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机制短期稳定性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②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内生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双修”理念下沉发展较好,创新与适应能力强,但“双修”效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外部力量自上而下推动,“双修”效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秩序性,整体呈环状格局,但内生力量较弱,理念下沉较差,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低.③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文化基因修复为先,景观基因修补在后,整体呈波状起伏路径;他组织模式下的发展逻辑与自组织相反,整体呈阶梯式路径.④自组织模式在传统村落未来发展中能够稳固延续;他组织模式下,虽短期内可以延续,但随着内外主体的强弱转化,最终将被自组织模式取代.
语种:
中文
展开
国内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
李伯华;李珍
期刊: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42(02):245-252 ISSN:1000-1735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湖南省人居环境研究基地,湖南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李伯华; 李珍] 辽宁师范大学
关键词:
公益旅游;研究进展;评述
摘要:
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也日益追求着精神上的愉悦,公益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极大地满足着大众的这种需求.随着国内公益旅游实践的发展,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从时间、空间、主题、主体4个方面对国内公益旅游研究进行了梳理,并进行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公益旅游研究框架加以提炼总结.未来国内公益旅游研究应该以旅游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加强多学科的融合和方法创新,以系统化地提炼出国内公益旅游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为目标,综合运用VEP技术、社会网络分析、实地调查等多种方法,重点研究国内公益旅游的发展方向、演变规律等,结合典型案例探索未来国内公益旅游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公益旅游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探索与思考——乡村地理青年学者笔谈
作者:
杨忍;文琦;王成;杜国明;李伯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2019年34(4):890-910 ISSN:1000-3037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银川,75002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150030;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衡阳,421002
关键词: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乡村发展;乡村地理学;中国
摘要: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 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 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 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 以笔谈方式, 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 (1) 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 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 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 (2) 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 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 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 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 (3) 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 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 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 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4) 在能源富集区,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 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 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 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 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 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 再到乡村特色化, 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 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 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 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 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 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 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耦合格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经济发达地区, 具有"混杂性"特征的乡村, 需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属性, 推进空间有序整合与活化, 寻求多主体共同参与和缔造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语种:
中文
展开
我国环境教育研究的热点动向与文献计量学分析(2000—2017)
作者:
李伯华;刘沛林;王莎;徐崇丽
期刊: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2(06):81-90 ISSN:1000-1751
作者机构:
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环境教育研究中心 ,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421002;[李伯华; 刘沛林] 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环境教育;知识图谱;热点动向;文献计量学分析
摘要:
以2000—2017年CNKI数据库中环境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显示:(1)从论文发表年度分布来看,我国环境教育研究发文量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可分为增长 、持平和下降3个阶段;(2)从关键词共现图谱来看,环境教育研究大致沿3个方向发展,反映了当前环境教育研究的热点动向;(3)从热点词聚类分析来看,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热点词聚类值最大,相似度最高;(4)从关键词突现性来看,素质教育是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以素质教育为关键词的环境教育研究视角多元化,但缺乏系统的整合研究,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不足;(5)从发文作者来看,高频作者的发文总量均较少,研究内容的集中度不够;(6)从发文机构来看,前3个发文机构发文量占前15个发文机构发文总量的60.4%,是环境教育研究的核心机构,但各个发文机构之间没有合作研究.多学科 、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将是环境教育研究的新的发展方向.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热点动向与文献计量学分析
作者:
李伯华;刘敏;刘沛林
期刊: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9年31(1):1-9+16 ISSN:1001-7852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李伯华; 刘沛林; 刘敏] 辽宁师范大学
关键词:
传统村落;研究前沿;文献分析
摘要:
将CNKI数据库1992~2017年中CSSCI、核心期刊、CSCD作为数据基础,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期刊发文量方面,建筑学和规划学期刊暂时领先,地理期刊紧随其后,地理核心期刊中《经济地理》发文量最多;(2)发文作者方面,团队相互之间合作紧密度不强,团队影响力也有待提升;(3)核心关键词方面,以传统村落为基础上向保护、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继续拓展延伸;(4)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是主要研究内容,3者之间呈现不断递进又相互交融的关系;(5)传统村落研究方法是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评价为辅.传统村落在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已经形成基础,今后需要更多的理论借鉴和技术支撑.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自组织机理及调控路径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项目作者:
李伯华
项目作者单位:
衡阳师范学院
项目批准号:
41571161
资助经费:
60万
立项时间:
2016-01-01到2019-12-31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项目来源:
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项目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转型发展;聚落演变;传统村落;地理信息系统
项目摘要: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着严峻的人地关系危机,其人居环境转型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传统村落是自下而上建设的,具有自组织演化的特殊规律,政府主导下的人居建设,属于自上而下的过程,具有他组织介入的一般特征。本项目在深入认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基础上,以自组织演变与他组织介入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关键变量,借助自组织理论与人地关系理论的规范分析,构建传统村落人居系统演变的驱动模型和阶段性识别标准,揭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而,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系统分析方法,从地域空间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阐释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社会—生态—地理”过程,并对此进行经验描述和定量判定。本项目是人文地理学介入人居环境学科群系的一次有益尝试,所提出的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可望充实和完善我国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结题摘要:
本项目在深入认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基础上,揭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内在机制。首先,梳理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学术动态。借助CitespaceⅤ软件分析了传统村落与人居环境研究的热点领域,梳理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与重构、社会文化变迁与传承、生态环境特征与适应以及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从理论总结、多学科融合、方法创新以及模式归纳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研究思路。接着,阐释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和内在机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开放系统,系统的转型升级和质的飞跃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转换。在基础上,借助生态群落演替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方法,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阶段分为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并构建了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其次,实证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规律。以张谷英村为例,研究了其人居环境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在徘徊阶段,村民自组织发展是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力量;在过渡阶段,政府的强势介入是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力量;在剧变阶段,多元主体的交互作用是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力量,各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强度和复杂程度增强,加速了人居环境功能转型和系统结构质的跃升。最后,研究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不同模式。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和通道皇都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讨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下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路径和空间特征。自组织模式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机制较为灵活,实效性强,但短期稳定性差;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机制短期稳定性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文化基因修复为先,景观基因修补在后,整体呈波状起伏路径;他组织模式下的发展逻辑与自组织相反,整体呈阶梯式路径。自本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认真执行项目计划,先后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等地理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篇,先后获得了省级社科成果奖2次,较好地实现了项目预期目标。
展开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永州市为例
作者:
窦银娣;符海琴;李伯华;刘沛林
期刊: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年34(9):1321-1326,1309 ISSN:1005-8141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刘沛林; 符海琴]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因子分析;永州市
摘要:
结合永州市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从资源禀赋、开发环境和市场条件等3个方面构建一个包含34个指标的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永州市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可分为强潜力型、中等潜力型和弱潜力型三个层次。(2)强潜力型村落有干岩头村、谈文溪村、宝镜村、元家庙村、楼田村、蔗塘村和井头湾村等6个村;中等潜力型村落上甘棠村、龙溪村、河山岩村、横塘村、塘基上村等13个村;弱潜力型村落有小坪村、陈朝村、水东村和虎溪村等4个村。(3)从整体发展和分类发展两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策略。
语种:
中文
展开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
作者:
李伯华;谭淑婷;窦银娣;黄洁
期刊: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9(06):1-6 ISSN:1673-0313
作者机构: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窦银娣; 黄洁] 衡阳师范学院;[李伯华; 谭淑婷]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关键词:
大南岳旅游圈;生态脆弱性;VSD模型;灰色关联度
摘要:
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了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大南岳旅游圈生态脆弱性由小到大依次为南岳区、蒸湘区、石鼓区、衡阳县、衡东县、雁峰区、衡山县和珠晖区;(2)各指标与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多年平均降水量、居民人均教育水平、土壤可侵蚀K值、生态环保投入、7-9月干旱指数、人口密度;(3)各研究单元的主要贡献因子不尽相同,相对应的贡献率也有所差异。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认知——以杭州市芹川村为例
作者:
陈驰;李伯华;袁佳利;余雯
期刊:
经济地理 ,2018年38(10):234-240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湖南, 衡阳, 421002;[陈驰; 李伯华; 袁佳利]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湖南, 衡阳, 421002;[余雯]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句法;空间形态认知;文化景观;人居环境;芹川村
摘要:
传统村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历史沉淀,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句法和认知意象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资料,解读了芹川村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芹川村空间整合度与空间认知意象呈正相关;(2)芹川村内部空间可理解度较低,很难快速通过局部空间形态理解整体空间布局;(3)村落公共空间认知程度较高,且均布局在芹川溪两侧整合度值偏高的轴线上。针对芹川村空间形态问题和空间认知偏差,从优化村落空间肌理、保持公共空间活性、提取文化景观基因以及完善对外交通网络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对策。
语种:
中文
展开
城镇化进程中张谷英村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
作者:
李伯华;周鑫;刘沛林;陈驰;刘一曼
期刊:
地理科学 ,2018年38(8):1310-1318 ISSN:1000-0690
作者机构: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 衡阳, 421002;[李伯华; 刘沛林]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湖南, 衡阳, 421002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 衡阳, 421002;[周鑫; 陈驰; 刘一曼]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湖南,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传统村落;功能转型;空间重构;张谷英村
摘要: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普遍面临着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双重压力。以湘北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探索了传统村落功能转型的一般态势和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从功能转型来看,张谷英村正经历着传统生活功能向现代生活功能的转变、农业功能向旅游业功能的转变以及传统空间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变;从空间发展来看,张谷英村空间结构经历了空间缓慢发育、空间快速扩展和空间有序跃升3个阶段;从适应性来看,张谷英村正面临着村落文化冲突显性化、聚落空间结构空心化、道路结构系统衰退化以及村落土地利用粗放化等一系列问题;从发展对策来看,构建了集视角层、功能层、规划层和目标层于一体的传统村落空间重构调控机制。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曾灿;窦银娣;刘沛林;陈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2018年37(5):677-687 ISSN:1007-6301
作者机构:
[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曾灿]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曾灿]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三生”空间;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驱动机制;江永县兰溪村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从“三生”空间视角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基于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PRA)、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制,结果如下:①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三生”空间的系统耦合特征。认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在空间上要实现生活空间宜居、生产功能协调和生态空间优美,这与“三生”空间系统目标和特征非常契合;②从“三生”空间演变特征来看,兰溪村生活空间由血缘集聚向外围扩散转换,生产空间由农业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生态空间由外部整体收缩向内部斑块化发展。“三生”空间演变过程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过程,“三生”空间逐渐由传统的人居空间向新型复合空间转变;③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是在旅游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引导、空间行为转变和自组织反应力的内外双重驱动作用下的结果,内力驱动主要集中在农户生活空间结构特征上的延续与转化,外力驱动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态空间结构的转型与更替。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