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用地格局演变的强度分析及其驱动力——以衡阳市为例
作者:
邓志位;全斌;祁剑青;彭科;樊雪姣
期刊:
土壤通报,2023年54(04):768-780 ISSN:0564-3945
作者机构:
[全斌]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全斌]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衡阳421002;[全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湖南衡阳421002;[祁剑青]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邓志位; 樊雪姣; 彭科]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用地;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PLUS模型;驱动力;衡阳市
摘要:
【目的】分析衡阳市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区域土地利用配置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结合变化成分和强度分析方法识别1995~2020年间衡阳市“三生”用地变化强度特征,并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揭示该区“三生”用地变化驱动机制。【结果】生态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为研究区主要用地类型,其呈缩减趋势;“三生”用地变化成分呈现出数量为主转变成交换为主,且各类别变化成分差异明显;1995~2015年“三生”用地变化强度低于2015~2020年,后期呈现更快速的变化;生活生产用地和生态生产用地变化活跃;1995~2020年生活生产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于生态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其转换强度表明生产生态用地稳定趋向转换为生活生产用地,相反,生态用地稳定避免转换为生活生产用地。【结论】衡阳市生活生产用地扩张强度持续上升,主要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素驱动,致使大量生产、生态功能用地被侵占,该区未来应通过规划统筹与政策导向优化“三生”用地结构。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聚落景观形态基因图谱研究——以湘江流域为例
作者:
印朗川;刘沛林;李伯华;祁剑青;胡最;...
期刊:
地理科学,2023年43(06):1053-1065 ISSN:1000-0690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李伯华; 邓运员; 胡最]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祁剑青]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形态基因;基因图谱;湘江流域
摘要:
文化景观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而聚落为文化景观的重要构成。本文在文化景观基因内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聚落的形态构成及感知结构,从环境、布局、边界、标志物、道路以及住宅6个方面来解析传统聚落的景观形态基因。以湘...展开更多 文化景观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而聚落为文化景观的重要构成。本文在文化景观基因内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聚落的形态构成及感知结构,从环境、布局、边界、标志物、道路以及住宅6个方面来解析传统聚落的景观形态基因。以湘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上中下游案例聚落形态基因的提取、转译与比对,形成文化景观形态基因图谱及编码序列图谱。在对编码序列图谱的比较分析中,得出如下结果:①相同景观形态基因。流域内传统聚落多依山而建,村前开塘,河流或溪涧环绕,多祠庙,村内常见桥梁、门楼、水井及古树,民居建筑基本以中轴对称、围合及天井为基本规则;②差异景观形态基因。中上游多为集聚形态,有较为清晰的水体边界,村内常见单栋的书房或书院;上游和下游多使用围墙围合,且民居易纵向延伸,形成多进住宅;在独特性上,上游聚落前多有案山作为屏障,聚落布局顺应山势呈“弧形”拓展,道路网络也多变体,多筑有风水阁塔,以求地方文武兴盛;中游多方正布局,主体路网也呈“网格”状,多设商铺街道;下游聚落离散分布,干枝状连接各处住宅,多南方大屋,布置庭院,两侧布置横屋。最后通过两张图谱呈现了湘江流域内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多位形态基因的空间分布规律。收起
语种:
中文
展开
湖南传统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
作者:
祁剑青;张思琦;邓运员
期刊:
测绘科学,2023年48(05):220-230 ISSN:1009-2307
作者机构:
[祁剑青] 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张思琦]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邓运员] 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wdkj&>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地名;文化景观;核密度估计;传统村落;湖南
摘要:
针对传统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问题,该文以湖南省5批共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例,借助ArcGIS10.2平台,综合应用核密度估计、局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点指数等方法,描述了传统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湖南传统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呈不均衡状态,热点地区在省域西部与南部。自然景观类地名多于人文景观类地名,以水文类地名、地形地貌类地名居多,地形地貌类地名凝聚在地势高峻的山区,水文类地名大多数分布于沅江和湘江流域;人文景观类地名同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关系紧密,其中,姓氏命名类地名反映了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建筑园林类和美好寓意类地名是当地民俗、建筑、信仰等文化特征的反映。
语种:
中文
展开
湖南传统民居的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区划
作者:
祁剑青
期刊:
华中建筑,2021年39(08):126-129 ISSN:1003-739X
作者机构:
[祁剑青] 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湖南;传统民居;聚落;景观基因;文化区
摘要:
选取湖南传统民居景观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湖南传统民居进行文化区划,运用建筑类型学与文化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分区分类研究。根据文化区的基本概念,参考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与部门自然地理区划的基本原则,选取屋顶、山墙、平面布局、立面形态、主体建筑材料、承重结构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将湖南的传统民居划分为湘北湘中传统民居文化区、湘西传统民居文化区与湘南传统民居文化区。湘北湘中传统民居文化区主要有独栋正堂式、天井院落式、"丰"字形大宅以及"四方印"大宅等民居类型;湘西传统民居文化区主要有窨子屋、吊脚楼、石板屋、土砖屋、土家族主屋、土家族冲天楼、北侗火铺屋等民居类型;湘南传统民居文化区主要有"四方印"式大宅、"王"字形大宅、瑶族合院、吊脚楼等民居类型。
语种:
中文
展开
一种传统曲面窗格的构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发明/设计人:
刘媛;周文龙;颜金彪;符静;祁剑青
申请/专利权人:
衡阳师范学院
申请/专利号:
CN202110492433.3
申请时间:
2021-05-06
公开号:
CN113077530A
公开时间:
2021-07-06
主申请人地址:
421001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
摘要:
本公开提供一种传统曲面窗格的构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包括:依托底面单元拉伸成立体窗格,分割立体窗格得到窗框和格心对象,将格心对象分割为若干方块单元,并对每个方块单元进行缩小、旋转和复制,并利用CityEngine规则建模方式对方块进行变形,构建曲面花瓣,和窗框共同构成传统曲面窗格模型。改进了相关技术中搭建传统曲面窗格的复杂落后方式,可灵活支持曲面厚度的改变,为构建传统曲面窗格等不规则曲面模型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展开
陕西窑洞的景观基因识别及图谱构建
作者:
祁剑青
期刊: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41(03):17-23 ISSN:1673-0313
作者机构:
[祁剑青]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黄土高原;陕西;窑洞;景观基因图谱;文化地理
摘要:
以陕西省的秦岭以北部分为研究区域,运用聚落景观基因等理论与方法,对陕北、渭北窑洞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并对其立面形态与平面布局以图谱方式进行表达.拱形曲线跟主体建筑材料的抗剪力相关:圆拱多见于陕北窑洞区的窑洞以及渭北窑洞区的锢窑;渭北窑洞区的靠崖窑、地坑窑则多采用尖拱.受气候的影响,陕北窑洞多满堂门窗,渭北多“一门一高窗一侧窗”.靠崖窑平面布局以一字形为主,又有L形、U形、凹弧形、凸弧形、折线形等布局;地坑窑的平面布局以正方形、长方形为主,为适应地形,又有曲尺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变体;锢窑的平面布局类似于砖木瓦房,最常见的为一字形,受北方合院的影响,表现出“方形+围合”、中轴对称等特点,有三合院、四合院以及纵横交错的大型窑院.
语种:
中文
展开
湖南传统民居的地域类型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作者:
祁剑青
期刊:
华中建筑,2020年38(08):109-112 ISSN:1003-739X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祁剑青]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湖南;传统民居;地形;气候;适应
摘要:
该文选取湖南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筑类型学方法与文化地理学方法进行分区分类研究,分析了湖南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异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独栋正堂式、天井院落式以及"丰"字形大宅主要分布在湘北湘中区;窨子屋、土家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石板屋、土砖屋、土家族主屋、土家族冲天楼、北侗火铺屋主要分布在湘西区;"四方印"式大宅、"王"字形大宅、瑶族合院、瑶族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湘南区.在湘北洞庭湖冲积平原、湘中诸盆地以及湘南诸山间盆地,民居的平面布局较为自由;在湘西北武陵山地、湘西南雪峰山地、湘南南岭山地、湘赣交界诸山地以及湘中湘东北丘陵地带,平面布局适应地形.石板屋、土砖屋以及吊脚楼充分体现了就地取材这一基本原则.湖南传统民居的屋顶、平面布局,有效地起到了排水、隔热以及通风的作用,是适应区域气候之作.
语种:
中文
展开
民族关系与边郡演变——以战国至北朝的雁门郡为例
作者:
祁剑青
期刊: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34(05):49-53 ISSN:1674-0882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祁剑青]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赵武灵王;雁门郡;善无;广武;句注山
摘要: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于今山西高原的北端设立了雁门郡。雁门郡一带民族关系复杂,北临强敌又有险可守,军事战略价值显著。一般而言,政治过程在行政区划变迁史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考订战国至北朝雁门郡的辖境、治所等要素变迁的基础上,认为在影响雁门郡之类边郡变迁的诸多要素中,民族关系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政治过程。战国迄北朝,雁门郡的辖境渐趋南移缩小,治所也一路向南迁徙,与匈奴的南下袭扰、拓跋鲜卑的南迁有直接关系。
语种:
中文
展开
陕西窑居民俗的地理学考察
作者:
祁剑青
期刊:
华中建筑,2019年(01):16-19 ISSN:1003-739X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祁剑青]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陕西;窑洞;分布;民俗
摘要:
运用文化生态学方法以陕西窑居民俗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范围、形成机制进行解析.通过对地方史志文献的分析,并加以实地考察,可大致确定陕西窑洞分布范围覆盖秦岭以北大半个省区,靠崖窑的南界起于秦岭北麓,北界止于陕北长城一线;地坑窑集中分布在渭北旱塬地带;锢窑主要分布于陕北高原石质山区与河谷平坦宽阔之地.地形、气侯等自然环境要素制约着窑洞的平面布局、主窑朝向;风水思想、生活习惯等因素对窑洞的空间处理以及建造程式的地域特色有着显著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则直接决定着窑洞的建筑规模及细部装饰的华丽程度.
语种:
中文
展开
窑洞建筑景观基因的识别及其变异
作者:
祁剑青;邓运员;郑文武;刘沛林
期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年33(6):84-89 ISSN:1003-7578
作者机构:
[祁剑青; 邓运员; 郑文武; 刘沛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
关键词:
黄土高原;窑洞;景观基因;识别;变异
摘要:
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运用聚落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对窑洞建筑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并对基因的变异进行分析。遵循内在唯一性原则、外在唯一性原则、局部唯一性原则以及总体优势性原则,将窑洞的景观基因要素分解为立面形态基因、平面布局基因、建筑材料基因、局部装饰基因等四个方面。拱形窑脸是窑洞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因而主体基因为立面形态基因,其余皆为附属基因。在"向心+围合"的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形态的大背景下,窑洞的平面布局基因随地形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变异。为适应不同区域的黄土土质与气候环境,立面形态基因发生了变异。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窑洞由靠崖窑衍生出了地坑窑、锢窑等形态,建筑材料由原先的生土扩大为土坯、砖、石,在一定程度上对窑洞形态的变异产生影响。
语种:
中文
展开
苗族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地学视角的解析
作者:
祁剑青;邓运员;贺建丹
期刊: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39(06):13-17 ISSN:1673-0313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衡阳,421002;衡阳师范学院 南岳学院,湖南 衡阳,421008;[祁剑青; 邓运员] 衡阳师范学院;[贺建丹]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
关键词:
文化地理;景观基因;苗族;传统聚落;地学视角
摘要:
基于聚落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提炼出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传统民居以吊脚楼最具代表性,细部装饰集中在入口、退堂、门窗、栏板、吊柱、檐口及屋脊等处;聚落的布局形态有山顶型、山腰型和河岸型等三种类型;主体性公共建筑有寨门、岩菩萨、保寨树、保爷桥、芦笙场、铜鼓坪、鼓房、船廊等;苗族巫教文化特色显著.苗族传统聚落景观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传统民居适应了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有极强的适应山地地形的能力;苗族聚族而居,聚落具有向心性;苗族传统聚落的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吉祥观都紧密相连;苗族在迁徙过程中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多元建筑文化景观的特点.
语种:
中文
展开
一种积木式构建不规则模型的方法和系统
发明/设计人:
刘媛;颜金彪;何清华;祁剑青;朱佳艳;...
申请/专利权人:
衡阳师范学院
申请/专利号:
201810678977.7
申请时间:
2018.06.27
公开号:
108962550B
主申请人地址: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积木式构建不规则模型的方法和系统。包括:初始化生成表面地块,表面地块用于执行通用规则函数。将表面地块拉伸生成表面地块立体模型,获取表面地块立体模型中的第一立面;对第一立面进行拉伸形成第一立面立体模型,获取第一立面立体模型的背面;将背面作为斜坡顶的底面生成斜坡顶,并获取斜坡顶的斜坡面以及第二立面;获取第一迭代次数,并将第一立面替换为第二立面进行迭代,生成三维子模型。本发明提供类似积木式的构建方法,实现包含曲面形态的屋顶、具有曲面包裹的墙体等具有曲面形态建筑物的3D建模。
展开
基于景观基因视角的陕南传统民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作者:
祁剑青;刘沛林;邓运员;郑文武
期刊:
经济地理,2017年37(3):201-209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62;衡阳师范学院,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 衡阳, 421008;[祁剑青]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62;[刘沛林; 邓运员; 郑文武] 衡阳师范学院,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 衡阳, 421008
关键词:
景观基因;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自然环境;适应性;陕南
摘要:
选取陕南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借鉴景观基因理论,探讨传统民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在结合相关地方史志文献与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取结构提取法,从屋顶造型、山墙造型、屋脸形式、平面结构、局部装饰、建筑用材等六方面提取了陕南传统民居的景观基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主要体现在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以及植被状况等方面。民居的分布与地形条件关系密切,平地区多呈团块状分布,山地、丘陵地带多呈散点式分布;其平面布局亦与地形有很大关系,平地区多合院,山地、丘陵地带多“一”字形、“L”形以及“U”形,庭院开敞;屋顶、院落形态皆对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反映,陕南为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屋顶以悬山顶为主,且出檐深远;开敞式庭院有利于通风,天井可形成烟囱效应,将院内的湿热气迅速排出;土木瓦房、石板房、竹木房等很好地体现了就地取材这一基本通则。陕南传统民居的屋顶、山墙、平面形态、立面形态在传承中原民居的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为适应自然环境产生了景观变异。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