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宅居生活看网络虚拟旅游的前景和方向
作者:
刘沛林
期刊:
地理科学 ,2020年40(9):1403-1411 ISSN:1000-0690
作者机构: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暨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22;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衡阳421002;[刘沛林] 长沙学院
关键词:
网络虚拟旅游;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宅居
摘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居家服务系统的越来越完善,不愿或不能出门实现旅游目的的人群越来越庞大。对于数量巨大的不愿或不能外出旅游的"宅居"人群来说,通过网络实现虚拟旅游是最理想的方案。网络虚拟旅游在中国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快,已表现出产品多样化、技术集成化、需求娱乐化、用户大众化、功能休闲化等特点。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集中在:①3D高清动态仿真效果提质的技术实现问题;②运用AR等新技术优势解决现场体验感不足的问题;③解决景区如何在网络虚拟旅游中受益的问题。未来的网络虚拟旅游方向是:①在线产品越来越真实化和高清化;②客源市场越来越大众化和多元化;③产品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和分众化;④展示平台越来越普及化和共享化。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活态性定量评价研究
作者:
邹君;陈菡;黄文容;刘沛林
期刊:
地理科学 ,2020年40(6):908-917 ISSN:1000-0690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8;“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衡阳421008;[刘沛林] “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陈菡; 邹君; 黄文容]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活态性;指标体系;定量评价;湖南省
摘要:
提出传统村落活态性概念,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和村落居民3个方面构建传统村落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踏勘、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数据,对湖南省大湘西地区3个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活态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①整体上失活问题较为普遍,东山村活态性最差,小市村次之,地笋苗寨活态性最好。②从系统层来看,物质遗产是影响村落活态性最为重要的贡献因子,从要素层来看,人口结构、历史建筑和格局肌理是影响传统村落活态性的主要贡献因子。③从系统层来看,非物质遗产是导致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失活的主要因素,从要素层来看,人口数量、传统技能技艺、自然生态环境是导致传统村落失活的主要因子。④总体来看,旅游型传统村落活态性好于城镇化型和传统型村落。但是,不同类型村落的活态性贡献因子和失活因子均存在一定差异。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
作者:
胡最;邓运员;刘沛林;彭惠军
期刊:
地理学报 ,2020年75(4):789-803 ISSN:0375-5444
通讯作者:
Deng, Yunyuan(dyydyy@163.com)
作者机构:
[胡最; 邓运员; 彭惠军] College of City & Tourism,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Hunan;421002, China;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100101, China
通讯机构:
[Deng, Y.] C;College of City & Tourism, China
关键词: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特征;符号机制;符号库;数字化
摘要: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是解读传统聚落景观蕴含的深层次地学特征的重要切入点。然而该理论目前尚未从符号学的视角探索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对此,本文首先从符号哲学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①文化景观基因是宏观的聚落意象与微观的细节特征、物质外观表征与内在文化寓意、整体性特征与局部自我更新、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优势性与内涵丰富性的辩证统一;②文化景观基因有着多样的形态特征和复杂的空间结构,具有非线性、自组织和自迭代的重要特征。其次,论文探索了文化景观基因符号机制的概念,论述了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特征、分类和相应的表达方法,明确了构建文化景观基因符号的理论依据。最后,运用VC#.net程序语言开发了文化景观基因符号库原型程序,并给出了相应的实例。本文研究工作表明,开展文化景观基因符号机制的探索,对于完善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理论,促进文化景观基因资源的数字化等深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曾灿;刘沛林;窦银娣
期刊:
经济地理 ,2019年39(8):153-159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李伯华; 曾灿; 刘沛林; 窦银娣] 衡阳师范学院.“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社会文化;转型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
摘要: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是生态学、地理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文章阐释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构成、内在机制和阶段判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开放系统,系统的转型升级和质的飞跃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转换。在基础上,借助生态群落演替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方法,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阶段分为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并构建了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背景下,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和动力机制,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意义。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路径选择——以萱洲古镇为例
作者:
刘天曌;刘沛林;王良健
期刊:
地理研究 ,2019年38(1):133-145 ISSN:1000-0585
作者机构:
[刘天曌; 刘沛林; 王良健]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古村镇保护;萱洲古镇;旅游发展;网络虚拟旅游
摘要: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新型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而是要在“记得住乡愁”的理念下,加强对整体文化生态的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和地方文化基因,创建历史与现实融合、文化与生态映辉的舒适、温馨、宜居的新型家园.城镇化建设难免对古村镇保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注重古村镇的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保护和地方文化基因保护,就一定能够留住乡愁,传承文脉.在体现“保护优先”原则下的古村镇旅游发展,不仅可以因地制宜地解决当地农民利用本土资源就近就业创业的问题,而且能推动古村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古村镇旅游地规划可以在“景观信息链”理论的框架下有序进行,真正体现古村镇文化基因的挖掘和彰显.传统乡村旅游吸引物不外乎“村、景、人、物”四大要素,共同组合成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景观,湖南萱洲古镇的保护与旅游规划就是典型的例子.适应信息化和智能化社会发展趋势,开展古村镇的三维虚拟景观呈现(VR),推动新型文旅产业——网络虚拟旅游产业的崛起,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语种:
中文
展开
“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南省2个典型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郑始年;窦银娣;刘沛林;曾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2019年38(9):1412-1423 ISSN:1007-6301
作者机构:
[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曾灿]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郑始年]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景观基因;文化基因;自组织;他组织;湖南
摘要: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乡村转型背景下,如何留住这份“乡愁”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和通道皇都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讨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下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路径和空间特征.研究显示:①自组织模式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机制较为灵活,实效性强,但短期稳定性差;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机制短期稳定性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②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内生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双修”理念下沉发展较好,创新与适应能力强,但“双修”效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外部力量自上而下推动,“双修”效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秩序性,整体呈环状格局,但内生力量较弱,理念下沉较差,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低.③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文化基因修复为先,景观基因修补在后,整体呈波状起伏路径;他组织模式下的发展逻辑与自组织相反,整体呈阶梯式路径.④自组织模式在传统村落未来发展中能够稳固延续;他组织模式下,虽短期内可以延续,但随着内外主体的强弱转化,最终将被自组织模式取代.
语种:
中文
展开
窑洞建筑景观基因的识别及其变异
作者:
祁剑青;邓运员;郑文武;刘沛林
期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年33(6):84-89 ISSN:1003-7578
作者机构:
[祁剑青; 邓运员; 郑文武; 刘沛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
关键词:
黄土高原;窑洞;景观基因;识别;变异
摘要:
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运用聚落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对窑洞建筑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并对基因的变异进行分析。遵循内在唯一性原则、外在唯一性原则、局部唯一性原则以及总体优势性原则,将窑洞的景观基因要素分解为立面形态基因、平面布局基因、建筑材料基因、局部装饰基因等四个方面。拱形窑脸是窑洞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因而主体基因为立面形态基因,其余皆为附属基因。在"向心+围合"的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形态的大背景下,窑洞的平面布局基因随地形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变异。为适应不同区域的黄土土质与气候环境,立面形态基因发生了变异。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窑洞由靠崖窑衍生出了地坑窑、锢窑等形态,建筑材料由原先的生土扩大为土坯、砖、石,在一定程度上对窑洞形态的变异产生影响。
语种:
中文
展开
我国环境教育研究的热点动向与文献计量学分析(2000—2017)
作者:
李伯华;刘沛林;王莎;徐崇丽
期刊: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2(06):81-90 ISSN:1000-1751
作者机构:
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环境教育研究中心 ,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421002;[李伯华; 刘沛林] 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环境教育;知识图谱;热点动向;文献计量学分析
摘要:
以2000—2017年CNKI数据库中环境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显示:(1)从论文发表年度分布来看,我国环境教育研究发文量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可分为增长 、持平和下降3个阶段;(2)从关键词共现图谱来看,环境教育研究大致沿3个方向发展,反映了当前环境教育研究的热点动向;(3)从热点词聚类分析来看,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热点词聚类值最大,相似度最高;(4)从关键词突现性来看,素质教育是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以素质教育为关键词的环境教育研究视角多元化,但缺乏系统的整合研究,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不足;(5)从发文作者来看,高频作者的发文总量均较少,研究内容的集中度不够;(6)从发文机构来看,前3个发文机构发文量占前15个发文机构发文总量的60.4%,是环境教育研究的核心机构,但各个发文机构之间没有合作研究.多学科 、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将是环境教育研究的新的发展方向.
语种:
中文
展开
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湖南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
作者:
邹君;段维维;邓运员;刘沛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年40(1):145-152 ISSN:1000-0275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人居环境学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刘沛林; 邓运员; 段维维; 邹君]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农村生活水资源;供水系统;用水系统;护水系统;居民感知;脆弱性;定量评价
摘要:
从居民感知视角出发研究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问题是不同于传统水资源脆弱性研究的一种新思路。结合传统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内涵和感知理论,提出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感知脆弱性的概念,构建基于居民感知的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5大地理单元、22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的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的感知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湖南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的感知脆弱性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脆弱性不明显;湖南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的感知脆弱性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分异性,湘中和湘西地区脆弱性最为显著,湘南和湘北两区脆弱性最不明显;用水系统和护水系统是湖南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主要贡献因素。5大地理区的脆弱性致脆因素差异明显,湘西地区以供水系统和护水系统的脆弱性较为明显;湘中地区的用水系统和供水系统相对最为脆弱;湘北、湘南和湘东地区三大系统发展比较均衡,均表现为低脆弱。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热点动向与文献计量学分析
作者:
李伯华;刘敏;刘沛林
期刊: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9年31(1):1-9+16 ISSN:1001-7852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李伯华; 刘沛林; 刘敏] 辽宁师范大学
关键词:
传统村落;研究前沿;文献分析
摘要:
将CNKI数据库1992~2017年中CSSCI、核心期刊、CSCD作为数据基础,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期刊发文量方面,建筑学和规划学期刊暂时领先,地理期刊紧随其后,地理核心期刊中《经济地理》发文量最多;(2)发文作者方面,团队相互之间合作紧密度不强,团队影响力也有待提升;(3)核心关键词方面,以传统村落为基础上向保护、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继续拓展延伸;(4)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是主要研究内容,3者之间呈现不断递进又相互交融的关系;(5)传统村落研究方法是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评价为辅。传统村落在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已经形成基础,今后需要更多的理论借鉴和技术支撑。
语种:
中文
展开
城镇化进程中张谷英村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
作者:
李伯华;周鑫;刘沛林;陈驰;刘一曼
期刊:
地理科学 ,2018年38(8):1310-1318 ISSN:1000-0690
作者机构: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 衡阳, 421002;[李伯华; 刘沛林]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湖南, 衡阳, 421002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 衡阳, 421002;[周鑫; 陈驰; 刘一曼]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 湖南,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传统村落;功能转型;空间重构;张谷英村
摘要: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普遍面临着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双重压力。以湘北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探索了传统村落功能转型的一般态势和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从功能转型来看,张谷英村正经历着传统生活功能向现代生活功能的转变、农业功能向旅游业功能的转变以及传统空间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变;从空间发展来看,张谷英村空间结构经历了空间缓慢发育、空间快速扩展和空间有序跃升3个阶段;从适应性来看,张谷英村正面临着村落文化冲突显性化、聚落空间结构空心化、道路结构系统衰退化以及村落土地利用粗放化等一系列问题;从发展对策来看,构建了集视角层、功能层、规划层和目标层于一体的传统村落空间重构调控机制。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作者:
李伯华;曾灿;窦银娣;刘沛林;陈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2018年37(5):677-687 ISSN:1007-6301
作者机构:
[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曾灿]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曾灿]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三生”空间;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驱动机制;江永县兰溪村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从“三生”空间视角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基于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PRA)、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制,结果如下:①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三生”空间的系统耦合特征。认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在空间上要实现生活空间宜居、生产功能协调和生态空间优美,这与“三生”空间系统目标和特征非常契合;②从“三生”空间演变特征来看,兰溪村生活空间由血缘集聚向外围扩散转换,生产空间由农业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生态空间由外部整体收缩向内部斑块化发展。“三生”空间演变过程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过程,“三生”空间逐渐由传统的人居空间向新型复合空间转变;③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是在旅游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引导、空间行为转变和自组织反应力的内外双重驱动作用下的结果,内力驱动主要集中在农户生活空间结构特征上的延续与转化,外力驱动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态空间结构的转型与更替。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永州市为例
作者:
窦银娣;符海琴;李伯华;刘沛林
期刊: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年34(9):1321-1326,1309 ISSN:1005-8141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窦银娣; 李伯华; 刘沛林; 符海琴]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因子分析;永州市
摘要:
结合永州市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从资源禀赋、开发环境和市场条件等3个方面构建一个包含34个指标的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永州市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可分为强潜力型、中等潜力型和弱潜力型三个层次。(2)强潜力型村落有干岩头村、谈文溪村、宝镜村、元家庙村、楼田村、蔗塘村和井头湾村等6个村;中等潜力型村落上甘棠村、龙溪村、河山岩村、横塘村、塘基上村等13个村;弱潜力型村落有小坪村、陈朝村、水东村和虎溪村等4个村。(3)从整体发展和分类发展两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策略。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
作者:
杨立国;龙花楼;刘沛林;刘小兰
期刊:
人文地理 ,2018年33(3):121-128,151 ISSN:1003-2398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立国; 刘沛林]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刘小兰] 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龙花楼]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指标体系;湖南省
摘要:
传统村落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破坏,因此,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原真度、活态度、完整度、传承度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函数。在对其保护状态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湖南省的案例研究发现:(1)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差异明显;(2)四项准则层中原真度和整体度较好,而活态度和传承度较低;(3)24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风格原真度等两项指标较好,而农业生产活态度等3项指标则较弱;(4)案例研究验证了构建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评价函数的可行性。
语种:
中文
展开
土地利用转移次数与地类的时空变化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
作者:
任红鸽;全斌;陈洁;刘沛林;王鹏;...
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 ,2018年38(1):182-186 ISSN:1000-288X
作者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湖南, 湘潭, 211100;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0;[任红鸽]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湖南, 湘潭, 211100;[全斌]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湖南, 湘潭, 211100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0;[陈洁; 刘沛林; 王鹏; 胡最]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0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次数;转移地类;长沙市
摘要:
[目的]深入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模式和变化过程,充分利用多期时间序列土地利用数据来探究特征规律。[方法]以长沙市为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和IDRISI软件操作平台量化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次数和转移地类的时空变化。[结果]①随着转移次数和地类数的增多,对应变化的像元数在减少, 2个地类变化1次的新增变化比较突出。②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占用外围耕地和林地明显,面积分别为202.86,169.96 km~2,而在乡村地区通过建设用地转为耕地来补给耕地,面积分别为48.27, 12.04 km~2。 ③其他城镇和长沙市中心城区变化模式相似但辐射能力较弱。[结论]长沙市的城市扩张加速进行,土地整治等能补给少量的耕地和林地,但城市扩张占用外围耕地和林地仍是当地土地利用中主要的变化方式,且当地的土地利用模式和规模遵循一定的城市等级位序。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特色小镇(二)·虚拟现实与旅游特色小镇的网络化呈现
作者:
刘沛林
期刊:
旅游学刊 ,2018年33(6):3-5 ISSN:1002-5006
作者机构:
[刘沛林]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旅游特色小镇;虚拟现实;网络化
摘要:
<正>运用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手段记录、展示和传播自然与文化遗产及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国遗产保护、数字景区和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模拟实现的旅游特色小镇虚拟旅游,为未来旅游业态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一、虚拟现实有助于景区信息化管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也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
语种:
中文
展开
Network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based on Sina Travel Blogs:A Case Study of Hunan Province
作者:
HE Qinghua;XU Na;YE Jiayi;DENG Yunyuan;LIU Peilin
期刊:
景观研究:英文版 ,2018年10(5):47-49 ISSN:1943-989X
作者机构:
[YE Jiayi; DENG Yunyuan; XU Na; LIU Peilin; HE Qinghua]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TRADITIONAL;VILLAGES;NETWORK;ATTENTION;Development;strategies;SINA;TRAVEL;blog
摘要: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carriers of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s well as China’s non-renewable cultural resources and valuable tourism resources.With Sina travel blogs as the data platform,taking the number of page views as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of network attention,the dynamics of network attention to the 91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nan Province that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first three batch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 List were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of time and space.Based on this,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for touris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in Hunan Province.
语种:
中文
展开
古村落旅游农户感知、态度与行为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作者:
刘天曌;刘沛林;朱源湘
期刊: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9(03):8-13 ISSN:1673-0313
作者机构:
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刘天曌] 湖南大学;[朱源湘; 刘沛林]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古村落旅游;农户感知;态度与行为;张谷英村
摘要:
古村落旅游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农户作为旅游地东道主,其感知与态度是旅游开发与规划效益"晴雨表"。通过对张谷英村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张谷英村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对农户态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经济收益与农户态度对农户参与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古村落旅游开发与规划中,要合理分配经济收益,协调多方利益矛盾,促进古村落有效保护与旅游良性发展。
语种:
中文
展开
衡阳盆地红土剖面的磁化率、Rb/Sr值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作者:
熊平生;刘沛林;王鹏
期刊:
地理科学 ,2018年38(2):300-306 ISSN:1000-0690
作者机构:
[熊平生; 刘沛林; 王鹏]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Rb/Sr值;磁化率;红土;古气候;高兴剖面
摘要:
通过对衡阳市区高兴红土剖面元素含量分析、磁化率分析和ESR年代测定,探讨该剖面的低频磁化率值(χlf)、Rb/Sr值、化学蚀变指数(CIA)、退碱系数(Bc)和化学淋溶系数(BA)等的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表明:①样品Rb/Sr值与化学风化参数值有显著的相关性,磁化率值与化学风化参数值有很好的相关性,Rb/Sr比值和磁化率值一同可以作为红土沉积古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极好地记录了衡阳盆地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的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2.23~1.323 Ma B.P.期间,Rb/Sr值和磁化率值为相对高值区,气候特征为温暖湿润;1.323~0.76 Ma B.P.期间,Rb/Sr值、低频磁化率值和CIA值呈现最高值区,气候为本区最温暖湿润阶段;0.763 Ma B.P.以来,Rb/Sr值、磁化率值和CIA值为最低值区域,气候特征为温暖干燥。② Rb/Sr值、低频磁化率值、 CIA值曲线从剖面底部往上呈现出先波动递增后快速递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衡阳盆地早更新世以来,气候整体上是由暖湿向温干的方向发展。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路径与热点前沿分析
作者:
李伯华;黄曼丽;刘沛林
期刊: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8年30(4):1-8 ISSN:1001-7852
作者机构:
[李伯华; 刘沛林]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黄曼丽] 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人居环境;知识图谱
摘要: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1991~2015年CNKI数据库中的人居环境研究进行文献分析,并绘制出中国人居环境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发文量总体上不断增长,但也存在波动情况;(2)中国人居环境研究群体总体上处于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状态,已经形成了一批学术代表;(3)中国人居环境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研究院所,研究机构之间共现关系薄弱,相互之间少有合作;(4)“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GIS”、“农村人居环境”等是近年来人居环境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人居环境研究大致沿着3个方向发展,研究焦点较为集中;在新的国内形势下,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创新研究与方法创新研究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语种:
中文
展开